经络的 基本 概念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05492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的 基本 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络的 基本 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络的 基本 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经络的 基本 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经络的 基本 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的 基本 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的 基本 概念(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经络,学习目标,1、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2、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3、重点掌握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一、 经络学说的涵义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形成联络脏腑、器官和全身组织的独特体系。 经:路径,经络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网络,经络的分支,又称络脉 经络无处不至,把畜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 经络学说的起源,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据黄帝内经记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三、

2、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经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和外连体表部分。,(一)经脉,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肢节; 十二经别:从经脉分出,复合于经脉; (经别为从经脉中分出的纵行的支脉,又称别行正经)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分支。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二)络脉,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 别络是络脉的较大分支,共十五条。 十五别络即十二条经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 功能:加强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是络脉中最细的分支,其功能是蓄积卫气以抗御外邪。 浮络:指位于皮

3、下浅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得名。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浮络与表浅的静脉相合,亦名青筋。 在皮肤上暴露出的小血管称为血络。,(三)内属脏腑部分,经络联系着全身组织器官,深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同有关的脏或腑相连属,同时属于某一脏的经络还络于相表里的某一腑,称为“脏腑络属”,形成表里关系,(四)外连体表部分,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筋即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 皮部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称为“外络于肢节”,四、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构成 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12脏腑,各系1经

4、,在畜体构成12道经络通路,并与所属的脏、腑相连。 十二经脉按所属脏腑命名,分别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左右对称共24条,运行内侧,属脏称阴经;运行外侧,属腑称阳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2、十二经脉运行规律,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运行于前肢内侧,终止于前肢末端交会于前肢三阳经;前肢三阳经从前肢末端开始经前肢外侧走向头部,交

5、会于后肢三阳经;后肢三阳经从头部开始,运行于后肢外侧,终止于后肢末端交会于后肢三阴经;后肢三阴经从后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后肢内侧,经腹达胸,交会于前肢三阴经。,十二经脉运行规律,头为诸阳之会:前后肢的三阳经均起止交会于头部。 胸为诸阴之会:前后肢的三阴经都起止于胸部。 十四经脉 督脉和任脉由太阴肺经的一分支相连,构成十四经脉循行道路,(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8条经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任脉行于腹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又称“阴脉之海”。 督脉行于背中线,总任一身之阳脉,又称“阳脉之海”。,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一任三歧:冲脉与任、督脉同起于胞中,故称一任三歧。(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十二正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泽,相互调节补充。 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流注于奇经八脉;气血不足时,补充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胞宫、脑、髓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