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5391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原理课件第六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蒸发(Evaporation),*蒸发面:具有水分子的物体表面 *分类 1 按蒸发面的性质: 水面蒸发、冰雪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发 2 按供水情况: 饱和蒸发、非饱和蒸发,第一节 水面蒸发,一 概述 水面蒸发是最简单的蒸发方式,属于饱和蒸发面。 引入定义:蒸发潜热(汽化潜热)L,单位水 量从液态变为气态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 L=2491-2. 177Ts(J/g)( Ts水面温度) 定义:当汽化速度与凝结速度相等时蒸发停止,此时水面上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必达饱和,相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二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 1 气象因素 温度(促进) 湿度(影响) 风(促进) 气压(影响

2、) 2 自然地理因素 水质:水中的溶解质会减少蒸发。 水深:春夏两季浅水比深水蒸发量大;秋冬两季浅水比深水蒸发量小。 风(促进) 面积(促进),三 水面蒸发的计算与观测 1 水汽输送法 公式,E :水面蒸发量 q : 比湿 Z: 从水面垂直向上的距离 KW :紊动粘滞系数,2 水量平衡法 根据:水量平衡法实质上是物质不灭定律的运用。 公式: E = I O S E蒸发量、I出流量、 s储量变化 优点:简单且严密。 缺点:式右方各项均有误差。当蒸发量相当于其它各项数量很小时,误差相对过大。 适用条件:时间较长,如年蒸发量或多年平均蒸发量等。,3 经验公式 公式:E=Kf(u)(es-e) f(u

3、) 风速函数 es水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e水面上某一高度的实际水汽压 k常数,如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综合国内大型蒸发池观测资料,得,(e0-e200)水面水汽饱和水汽压与200cm高处实际水汽压差。 U200水面以下200cm处的风速。,4 器测 E0 = P - W P降水量、 W器内水位差 前苏:TTH3000 美: A型蒸发器 中国:20cm、80cm、E601,四 蒸发的时空分布 (一)空间分布:赤道大 两极小 海南、广东:年平均1400mm 西北:年平均2000mm 高山:700mm 平原:700mm (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 夏季 冬季 中午 凌晨,第二节 冰雪蒸发,冰雪蒸发

4、是水面蒸发的一种特殊情况,当冰雪面上空气中的水汽压小于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时,冰雪面上进行蒸发。,第三节 土壤蒸发,永久饱和的土壤,其蒸发过程和水面蒸发一样,都属于饱和蒸发面。 一 土壤蒸发过程 土壤蒸发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土壤含水量W田:土壤中存在着自由重力水,土层中毛细管上下沟通,供水充分,土壤蒸发只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蒸发量大而稳定。 WW田:土壤中毛细管的连续状态将逐渐受到破坏,土层内部由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表面的水分也将逐渐减少,蒸发量与气象因素和土壤含水量有关。,3 WW断,这时毛管水不再连续,毛管向土壤表面输送水分的机制遭到破坏,水分只能以膜状水形式或气态水形式向上层土壤表面移动。,

5、二 土壤蒸发的影响因素 土壤蒸发取决于两个条件: 土壤蒸发能力 土壤的供水能力 定义:蒸发能力:指蒸发面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的蒸发量或蒸发率,(一)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QQ田:土壤蒸发量大,与饱和差关系密切。 Q断QQ田:土壤蒸发减少,与饱和差关系变差。 QQ断:土壤蒸发很小,与饱和差关系十分散乱。,(二)土壤孔隙的影响 一般认为孔径为0.10.001mm时,毛管现象最为显著,水分蒸发较快。 质地轻的土壤、团聚作用强的土壤蒸发慢。 砂土、重壤土、团聚体少的粘土蒸发快。 土壤孔隙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轻,重,重,轻,土壤层次与孔隙形态,(三)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越大,蒸发率越小。,(四)温

6、度梯度的影响 温度高蒸发快,温度低蒸发慢 气态水总是由水汽压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进行。,三 土壤蒸发的确定 水量平衡法 经验公式法 器测法,第四节植物散发,一、植物的构造 根主根、支根、毛根、根毛 叶表皮、气孔、叶脉、叶肉 二、散发的影响因素 气象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和日照。 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条件 的影响。 三、植物散发的估计 两种计算方法:气孔控制法、林冠模法,第五节 区域总蒸发量,一 区域总蒸发规律: 1.QQ k E=EM Qk1Q田,因为受到 植物根系的影响。 2.Qk2QQk1 E=f(EM,Q) 3.QQk2 E=CEM Qk2Q断,因为植物有枯萎过程。,二 区域总蒸发的影响因素 气象因素 土壤、植被的分布 地形地貌 三 区域总蒸发的估算 水量蒸发法 经验公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