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5367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式版第2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6/21,1,第二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与科学技术的评价,王建安 浙江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2019/6/21,2,一、科学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是渐进累积的连续发展过程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不间断的革命的过程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过程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2019/6/21,3,(一)渐进累积观,这种观点看到了科学发展中的量变但忽视了其质变 这与它认为科学是已经证实了的知识是一致的,证实了的就被保留下来,不可能再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证实新知识、增加新知识,但新知识与旧知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否则

2、旧的就被新的推翻了 这种观点又称科学发展的中国套箱观,箱子代表理论或知识,科学的发展好比大箱子套在小箱子外面,逐渐增大,但原来的箱子并未被抛弃,2019/6/21,4,(二)不断革命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科学发展中的质变但忽视了量变 这与它强调科学的证伪特征有关,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但一旦真的被证伪了就不再是科学了,就应被抛弃(这与逻辑经验主义是一致的),由新的知识取而代之,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归纳而是来自科学家的猜想,猜想和反驳是科学借以发展的手段,科学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但自然界常常说“不”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是:P1TTEEP2 科学始于问题(Problem, P1),问题就是理论(猜想)

3、与观察、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即问题来源于既有的科学传统(已有的理论)而不是凭空产生的。理论也只有当出现了矛盾才会遭到批判甚至摈弃,所以证伪主义的批判不同于盲目的批判。,2019/6/21,5,但仅仅批判是不够的,不论什么样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大胆的猜想提出试探性理论( Tentative Theory , TT),犹如生物的突变,理论提出越多,越能通过竞争和检验找到更好的理论。 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多个理论中,通过一系列前验和后验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 EE)、淘汰假的理论,从而选择出真的理论。阿米巴与爱因斯坦只差一步:前者用自己的行为试错且

4、不承认错误,结果与错误一起死亡;后者用语言表达的理论来试错,并具有批判精神,勇于接受错误、淘汰理论,而不淘汰自己 经受住了前、后验检验的理论就得到了确认。但与证实不同,确认只是对理论迄今为止所经受的检验的评价。而不论理论过去经受住了多少次检验,将来总有可能被证伪(否则就不是科学),一旦被证伪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P2),又需要提出新理论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019/6/21,6,(三)科学革命论,这种观点既看到了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又看到了质变 具体来说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前科学的特点是研究者对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基本观点不一致,甚至连观察到的现

5、象都众说纷纭(因为观察渗透理论),也就是没有形成范式 常规科学的标志是范式的出现,如果说前科学是科学发展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那么常规科学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常规科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2019/6/21,7,难题可能能够解决,也可能解决不了,后者就是反常。与证伪主义不同,历史主义认为碰到个别反常科学家并不会马上抛弃一个理论或整个范式,而是想方设法消除反常以保全范式,如勒维烈就曾通过引入海王星成功地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观察值的偏离。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置之不理,如勒维烈后来又尝试引入火神星以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未

6、成功,这个问题就被搁置了。但如果反常长期得不到解决并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科学家就会对原范式丧失信心,出现信任危机 解决危机的途径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新旧范式之间的斗争,新范式往往由年轻人或新手提出,也易于被年轻人和新手接受,并随着新一代的成长和老一代的死亡,最终战胜旧范式(普朗克原理)。而新范式的出现则标志着新的常规科学的开始。范式的更替是格式塔转换,2019/6/21,8,前(后),后(前),格式塔转换,观察渗透理论,2019/6/21,9,2019/6/21,10,2019/6/21,11,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微观的)过程模型 线性模型:研究开发生产市场销售 链条-连接模型或非线性

7、模型(Kline-Rosenberg):,潜在市场,发明和 分析设计,细化设计 和试验,再设计 和生产,市场销售,研究,知识,K,R,D,I,C,f,f,F,1,3,4,2,C:中心链条,f:反馈回路,F:特别重要的反馈回路,K-R:通过知识到研究再 返回的连接,D:研究与发明、设计之间的直接连接(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技术),I:创新产品对研究的支持(显微镜对生物学),2019/6/21,12,(宏观的)路径模型 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型: 技术范式就是公认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模式 技术轨道就是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路径(一般为S型曲线或称生长曲线) 技术经济范式-社会制度框架模型:,S-型,波动上升型

8、,2019/6/21,13,三、技术的评价,先来看产品的评价。对产品的最好的评价机制,是看消费者是否愿意掏钱买和买多少或掏多少钱(萨缪尔森所说的“货币选票”),这种机制也就是市场机制。所以市场机制既是评价机制,又是资源配置机制,两者是合二为一的。这是市场机制之所以有效率的重要原因。任何由官方或非官方机构认定“十大名牌”之类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否则将使两者相脱离,扰乱市场并降低其效率 为了讨论技术的评价问题,我们把技术分两类:商品化的技术(包括已开发为产品的和尚未开发为产品但已取得专利的);未商品化的技术(仅有想法但未开发为产品也未取得专利的) 对于商品化技术的最好评价就是上述的市场机

9、制:消费者愿意买的就是好技术,不愿买的就是劣技术;消费者购买所掏的钱就是对好技术的奖励,在这里评价和资源配置,也是合二为一的,也只有这样,结果才会有效率。国家设立“技术进步奖”之类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有可能使两者脱离从而扰乱上述机制的运转,2019/6/21,14,因为消费者已经奖励了技术,所以国家再奖励是不必要的。奇怪的是,本应由国家出钱兴办的教育,却搞出一个由社会(个人或单位)捐资(请注意是捐资,不是投资)办学的所谓“希望工程” 其次,设立这样的奖励,如果被奖励机构和评委利用来谋取私利,就无异于“设租” (rent-setting);而申请奖励的则是为了“寻租” (rent-s

10、eeking),这种租金又称为“直接非生产性利润”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 简称DUP),指只消耗资源而没有任何产出的活动(A. Krueger)。设租和寻租的结合正是导致腐败和低效的根源 对于未商品化的技术,显然不能用产品市场的办法和货币选票的多少来评价。如果技术的发明者愿意,可以按科学来评价(这时其实它就成了科学),如不愿则可待商品化后再接受评价。如它真的可开发为产品,赶快!,2019/6/21,15,四、科学的评价,科学是否能像商品和技术一样,用货币选票来评价呢?不能,因为科学成果不能卖钱。这是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另一种看法),第三

11、讲会进一步论述这一点。 换句话说,科学成果(如一篇科学论文)的消费者或使用者(常常是同行科学家),无需为使用别人的科学成果而付钱。但他仍需支付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是使用者对原作者的引用 (citation to the original author)。否则就是剽窃 (plagiarism),是不允许的 所以,评价一项科学成果只要计算其被引用的次数,就像评价一项产品只要数一下其货币选票一样,被引用次数越多越好。,2019/6/21,16,通过计算货币选票的多少来评价技术,其可操作性是建立在现存的货币制度之上的。通过计算一项科学成果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科学,其可操作性也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否则这种评

12、价方法是不能实现的。 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从1964年起编辑出版了一种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从全球大约10万种自然科学刊物中,筛选出 5 千多种在各学科中有代表性的刊物,对其中所刊载的论文进行统计,如论文题目及摘要、所载刊物及出版日期、引用及被引用情况等,编辑整理并定期出版。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实施上述评价方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基础建设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它比物质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更重要。 后来,又出现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现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3、也已建立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其索引。 从操作上讲,有了科学引文数据库及其索引,实行上述评价就易如反掌了。但要真正让大家都放弃传统的评价制度,转而采用这套新的评价制度,可能还需政府的推动。政府的作用就是搞好制度基础建设和在必要时推动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2019/6/21,17,这里,政府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只有政府才能把按上述评价机制来评价,与按这一评价结果来进行资源配置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对商品和技术的评价机制,与对商品和技术生产者的奖励或资源配置机制,是合二为一的:即生产出好的商品和技术的人,自然得到高的奖励。但是,在科学评价中得到好的评价的人(其研究成果被

14、引用的频率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得到高的奖励。 在科学中,评价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并不是天然地合二为一的,其一致性特别有赖于相关政策的支持。如果评价与资源配置脱节(如得到SCI经典引文奖的人,聘不到九级岗位),好的评价机制的激励效果就会大大下降。 事实上,在学术界多数人也是按上述评价机制来评价成果的好坏的(即俗话说的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但这样的评价只是民间的,而公共的资源则是由官方来配置的,因为科学研究的经费多半来自国家。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让科研人员有积极性从事研究,那么它就应该尊重这样的评价,以此来配置资源。更一般地说,政府应该制定适宜的政策,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学术)自治的

15、政策环境,2019/6/21,18,但是,我们现在的评价办法是,对论文的评价是看其所刊载的杂志的档次高低;对人的评价则再加上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多少。这些评价都是有问题的 其问题是论文能否被杂志录用本身,是由少数评审人决定的,实行的是所谓专家评审,是一种集权的评价,而专家的这种评审特权难免导致腐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 Acton 勋爵所言:“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而按被引用数来评则是一种分权的评价,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impersonal institu

16、tion),不容易导致腐败 考虑到信息分布的不均匀,真正的专家若能说真话,其评价结果当然比外行的更可信,理应更受看重。但谁是真正的专家?如何让他说真话?按引证数评价的机制正好能做到这一点(讨论见后) 若按论文数量评价人,则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但按被引用数评则不会产生逆向选择。原因是论文的数量是不包含“质”的信息的“量”,而被引用数则是包含了“质”的信息的“量”,所以评价效果大不一样,2019/6/21,19,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专家评议的问题在于,评议者实际上并不需要为他的错误评价支付成本,相反他是有所得的,即所谓的评审费(不是使用及其带来的收获,因为评议者常常不是使用者),不论事后他的评价被证明是对是错,评审费总是事前就给的。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消费者掏钱去买产品就是在对该产品做评价,如果事后证明他掏的钱是值的,即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