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50773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材料分析题 50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

2、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辩学真理。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2

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规律。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同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认识与实践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在

4、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5、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国中的重要因素。生存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善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

6、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和产生的本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考究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5)资本主义和本质及规律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

7、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

8、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9、主要形式和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一国

10、际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枫活力。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

11、史过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

12、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3、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五)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

14、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七)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八)习近平新时代中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