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05065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15节-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 迫综 合征(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五节 呼吸衰竭 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吴瑛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一、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一)定义,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气管支气管炎症、痉挛、肿瘤、异物引起气道阻塞,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CO2潴留,病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肺组织病变 肺

2、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ARDS、矽肺等,引起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病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肺动脉栓塞,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发生低氧血症。,病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影响换气功能。,病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3、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多发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导致呼吸肌无力或疲劳,引起通气不足。,发病机制,1.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2.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不足(hypoventilation) (2)弥散障碍(diffusion abnormality)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mismatch)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increased shunt) (5)氧耗量增加(increased O2 consumption),1. 低氧

4、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1)肺通气功能不足,1)维持正常PaO2和PaCO2的最低肺通气量: 4L/min 2 ) 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减少肺 通气不足缺氧和CO2潴留,(2)弥散障碍,肺内气体交换通过弥散过程实现 气体弥散量的决定因素 弥散面积 肺泡膜的厚度和通透性 气体和血液接触的时间 气体分压差,(2)弥散障碍,肺气肿肺泡破坏 弥散面积 广泛肺组织破坏纤维化 间质肺水肿 肺泡膜厚度 肺泡渗出物增多 肺泡膜通透性,气体弥散能力,低氧血症 常无CO2潴留,CO2弥散能力比O2大20倍,且弥散时间仅需0.13s (0.25-0.3s),(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5、功能性动-静脉分流 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无效腔样通气,(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仅导致低氧血症,而PaCO2升高常不明显 由氧解离曲线和CO2解离曲线的特性决定 动、静脉血液之间氧分压差(59mmHg)比CO2分压差(5.9mmHg)大10倍,(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动能性分流,解剖分流,(5)氧耗量增加,在通气功能障碍时,氧耗增加可加重低氧血症 增加耗氧的病理因素 寒战:耗氧量达500mlmin 发热 严重呼吸困难,用于呼吸的氧耗量达到正常的十几倍 抽搐,发病机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4)对消化系统和肾功能的

6、影响 (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2.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程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大脑皮层的影响 轻度潴留间接兴奋皮质 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 严重潴留脑脊液H+浓度增加抑制皮质 肺性脑病/CO2麻醉: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 2)对脑血管的影响 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脑间质水肿、颅内压增高,CO2潴留程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3)对呼吸中枢的影响,特点:双向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PaO260mmHg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PaO230mmHg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7、 CO2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兴奋作用 PaCO280mmHg呼吸中枢抑制和麻痹,(4)对消化系统和肾功能的影响,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壁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作用降低 胃酸分泌增多溃疡等 损害肝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 2)对肾功能的影响 肾血管痉挛肾功能不全,(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1)严重缺氧 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血症 2)慢性CO2潴留 呼吸性酸中毒 低氯血症,(三)分类,1. 按血气分 (1)型呼衰,缺氧:PaO250mmHg ),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潴留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损害,则缺氧更为严重 2. 按病程分:急性/慢性 3. 按病理生理分:泵衰竭(神经肌肉病变)/肺

8、衰竭(呼吸器官病变引起),(四)临床表现,呼吸困难:频率、节律、幅度 发绀:缺氧 精神-神经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消化和泌尿系统 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3. 精神-神经症状,(1)急性呼衰 精神紊乱、躁狂、昏迷、抽搐 (2)慢性呼衰 早期 兴奋 烦躁不安、昼夜颠倒、甚至谵妄 后期,CO2潴留加重抑制 表情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嗜睡、甚至昏迷,4.循环系统症状,心动过速 严重缺氧和酸中毒: 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CO2潴留的症状: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升高 并发肺心病时的症状:体循环淤血等右心衰竭表现 脑血管扩张症状:搏动性头

9、痛,(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气分析 PaO250mmHg,pH 正常或降低 影像学检查分析呼衰的原因 X线胸片、胸部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六)诊断要点,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 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动脉血气分析 条件: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 诊断标准: PaO250mmHg 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除量降低等,(七)治疗要点,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疗 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 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病因治疗 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 昏迷病人

10、用仰头提颏法打开气道 缓解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舒张药 建立人工气道,2.氧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 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 mmHg或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I 型呼吸衰竭 高浓度吸氧,FiO2 35 II 型呼吸衰竭 低浓度持续吸氧, FiO2 35,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一)定义,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临床特点: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 病理特征:肺微血管高通透性、高蛋白质渗出性肺水肿、透明膜形成 病理生理改变: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通

11、气/血流比例失调,(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 病因及危险因素 (1)肺内因素即对肺直接损伤的因素 化学性因素:如吸入胃内容物、毒气等 物理性因素:如肺挫伤、淹溺 生物性因素:如重症肺炎 (2)肺外因素 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大量输血、急性重症胰腺炎、药物或麻醉品中毒等,损伤因素,中性粒细胞 聚集、激活,氧自由基 蛋白酶,炎性介质,抗炎介质 抗炎性激素,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SIRS CARS,2、发病机制,3. 对机体的影响 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 肺泡表面物质减少:小气管陷闭和肺泡萎陷 弥散和通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顺应性

12、下降 病变不均 重力依赖区:严重肺水肿和肺不张 非重力依赖区:肺泡通气功能基本正常,(三)临床表现,常在受到发病因素攻击后1248小时内发生 1、原发病表现:败血症、误吸、创伤 2、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发绀,伴烦躁、 焦虑、出汗 3、体征 早期:无或少量细湿啰音 后期:水泡音及管状呼吸音,(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胸片 :斑片状浸润阴影,有时称“白肺” 动脉血气分析 典型表现:低PaO2、低PaCO2、高pH值 呼吸空气时(FiO20.21) PaO260mmHg 氧合指数( PaO2 / FiO2):ALI300,ARDS200 后期:PaCO2升高和pH降低 血流动力学监测 :肺毛细血

13、管楔压 (PCWP)12mmHg,ARDS病人胸片显示“白肺”,(五)诊断要点,有ALI和(或)ARDS的高危因素 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低氧血症,氧合指数300时为ALI,200时为ARDS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PCWP18mmHg或临床上能排除心源性肺水肿,(六)治疗要点,治疗原发病 氧疗 机械通气 液体管理 营养支持与监护 其他治疗,原则: 面罩给氧 高浓度:FiO250% 使PaO260mmHg或SaO290。,原则: 早期:高浓度氧疗无效时 肺保护性通气 小潮气量 压力控制通气 加用PEEP,(六)治疗要点,治疗原发病 氧疗 机械通气 液体管理 营养支持与监护

14、 其他治疗,原则: 以较低循环容量维持有效循环 早期不输胶体液 输血:新鲜血优先,库存血应加用微过滤器,原则: 补充足够的营养,宜期开始胃肠营养 严密监测呼吸、循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糖皮质激素、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吸入一氧化氮,(七)预后,病死率:30%70% 多数(49%)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存活者大多在1年内肺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三、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病人的护理,(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RF & ARDS),(一)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位、休息与活动 (2)给氧 (3)促进有效通气 (4)用药护理 (5)心

15、理支持 (6)病情监测 (7)配合抢救,1. 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2)给氧,1)给氧方法,(2)给氧,2)效果观察 有效指标:呼吸困难缓解、发绀减轻、心率减慢 3)注意事项 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 妥善固定给氧气的导管、面罩、气管导管等 保持给氧管道和面罩的清洁与通畅 嘱病人及家属不擅自停止吸氧或变动氧流量,(一)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位、休息与活动 (2)给氧 (3)促进有效通气 (4)用药护理 (5)心理支持 (6)病情监测 (7)配合抢救,1. 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针对II呼吸衰竭病人 指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16、 使用呼吸兴奋剂 保证呼吸道通畅情况下给予 缓慢静脉点滴 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时减慢滴速 出现肌肉抽搐时及时通知医生,(5)心理支持,了解和关心病人的心理状况 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应经常巡视 鼓励病人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 指导病人应用放松、分散注意力和引导性想象技术,(一)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位、休息与活动 (2)给氧 (3)促进有效通气 (4)用药护理 (5)心理支持 (6)病情监测 (7)配合抢救,1. 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6)病情监测,呼吸状况: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 缺氧及 CO2潴留情况: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异常呼吸音及啰音 循环状况:心率、心律、血压、血流动力学 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