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050384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农民的特征与新型 农民 培养(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主要内容,第一节 农民的含义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化 第三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农民的现代化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第一节 农民的含义及存在问题,什么是农民? Farmer ? Peasant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思。 美M.罗吉斯 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无所谓农民. 法H.蒙德拉斯,一、界定农民的标准,克利福德.盖尔茨的三标准: 经济标准,农民至少要

2、在某种程度上介入货币和市场关系; 政治标准,农民在相对集权的国家中处于从属地位,要服从那些有权阶级的法令和要求,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给这些阶级; 文化标准,农民是有着文化传统的社会的一部分。,日本农协规定成为农民必须具备4项条件: 生产性土地面积必须在0.1公顷以上 拥有一头以上耕牛 全年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在90天以上 在农村社区内拥有长期稳定的住所,日本农协对农民的界定,我国对农民的界定标准,社会身份 社会地位 社会角色 工作时间 居住地点,科学界定农民的原则:,现实原则 本土原则,我国学术界:,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是一种职业

3、 农民生活在农村,二、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1、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2、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3、农民中产生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分化 4、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5、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四、当代农民的特征,1、人口数量 2、经济地位 3、生活状况 4、文化素质 5、就业状况 6、思想观念,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 1、定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2、特性:社

4、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二、农民的社会化 1、定义:是指农村社会成员,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2、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生产技能 (2)学习社会规范 (3)内置化观念 (4)培养社会角色,三、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大众传播工具 5、劳动集体 6、文化,四、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1、主要是在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2、内容以传统规范及农业生产技能为主。 3、农民的社会化在方式上多是情感型的,而城市居民多是理性化的。 4、农民社会化的水平较低。,第三节 中国农民

5、的历史地位 与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一、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以世界上40%的农民为世界上10%的非农民提供粮食。,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2、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3、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 4、农民是改革的推动力量 5、农民是工业化的支撑力量 6、农民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中国革命的成功,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农民的一系列创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的发展 村民自治 正是农民的一系列创造,为中国

6、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二、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1数量多,流动性大 1999年底户籍身份意义上的农民数量为8.7017亿。其中7.97亿(占乡村总人口88.4%)住在农村。1.05亿农业户口的人住在城镇。 7.97亿人中,乡村劳动力4.6896亿人,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3.29亿, 30%的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业领域,他们与70%的农业劳动力中的剩余劳动力构成了庞大的流动大军。,2农村职业分化简单 但农民构成复杂,传统农村就业结构单一,劳动、生活等方面差异很小。职业出现分化,但农村社区内部就业结构仍然是简单 农民群体中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出现分化。富裕贫困群体差异增大。,3. 文化素质较低,文盲

7、、半文盲达2亿多 1540岁文盲7200万,每年增加近200万。 学龄儿童的失学率高。 初中:小学: 文盲与半文盲为: 3 : 4 : 3。 70年代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中,大学、高中和初中的比例就分别达到了5.8%、74.8%和19.4%,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科技素质(以湖南怀化为例),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只有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 据对367户农民的抽样调查: 多少掌握一些现代农业技术的20% 基本沿用传统技术的占57% 连传统技术都不懂的占23%,4、农民增收困难,(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性差距拉大 (3)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

8、之差,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5-2008年按收入五等份划分的各等级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各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同低收入户收入的比值,5、农民权益保障缺失,土地权益保障(失地农民) 就业与工资保障(就业歧视与工资拖欠) 养老与医疗保障 假农资坑农 思考: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一、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现状 (一)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二)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工资情况严重 (三)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 (四)社会保障能力低。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

9、工伤五大保险,多数农民工则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思考: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二、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根源 (一)二元户籍制度 (二)歧视性就业制度 (三)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三、保障农民工权益不受损害的对策 (一)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二)改革现行就业制度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6传统观念普遍存在,创新与进取、时间与效率、竞争与风险意识在一些农民得到了体现 封闭保守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依赖心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7农民负担绝对减少,但相对较大,1、在资金上,目前仍处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流入; 2、工农产品“剪刀差”较大; 3、对

10、农业和工业的投资比例失调; 4、农业税免除,负担减少。,三、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制度改革(土地、税收、户籍、劳动力转移) 增加投入(补贴、科技、水利、通讯、交通等) 农民素质提高(教育、培训)转变观念 思考: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有哪些? 不同视角下的新型农民培训。,1、从根本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 (1)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提高劳动者素质等。,2、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2)改善基础设施; (3)减轻农民负担等,3、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无障碍的全国统一市场,做

11、到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实现等价交换;,4、在农村内部,要从整体资源出发,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一县一品或多品)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5、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地头到餐桌”)(花木,蔬菜,瓜果,水产品,林业等) (1)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阿波罗花木基地) (2)培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邮双兔、扬州馋神食品) (3)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联谊

12、批发市场),6、重视农村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等),第四节 农民的现代化 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一、农民的现代化 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二、农民现代化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现代人模型影响最大。他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提出,现代化社会的现代人应具备12个方面的品质,第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1、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

13、式;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意见和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5、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求效率,6、在公共和个人生活中趋向于制定计划; 7、充满着尊重知识的气氛;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 9、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按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 10、乐于让自己及后代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12、了解生产及过程,第二,农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农民是现代化的主体 现代化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环境,通过文化革命,洗涤不良的文化环境。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目标

14、个性的开放化和合理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第三,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农村工业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第六,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七,有利于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当前农民现代化的状况,1、文盲人口比重较高,非文盲人口文化程度较低; 2、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意识、听天由命、轻视文化教育投资; 3、技术素质低下。,四、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梁启超新民说中提倡“新民之道” 鲁迅呐喊“改造国民性” 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创造新文化”“民族再造”,对农民现代化途径的探讨,英格尔斯:教育、工厂、传播

15、媒介 实践证明的有效途径: 科技、教育 流动 传播媒介,开发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要做到:,1、建立多元化的“治愚”投资主体;政府在内的 集体、乡企、合作社、个体 2、地方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农闲时外出 务工经商,(1)农民教育主体缺失,谁来教育农民? 教育部门? 农业部门? 科技部门? 共青团或妇联? 人人都认为重要, 人人都无能为力教育的死角,(2)农业推广教育弱化,农技队伍不稳定: 据我们对24个乡镇的调查,在编农技人员75人,下岗、分流35人占47%,其中有9个农技站如同虚设。 线断、网破、人亡 讨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解决思路,(3)多种教育途径缺乏有机结合,部门分割、技物分离 机

16、构、功能、人员、任务、资金等重复、浪费 相互扯皮、事倍功半,(4)农业职业学校招生困难,94 96 98 99 00 01年,某农业职业学校历年招生人数,农技学校招生困难的原因,厌农心理与“跳农门” 高校扩招影响了人们的期望 农业职业学校条件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学校教育不适合农民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农民的知识和技术素质:,1、培训方法上,要由枯燥乏味,难以操作的纯理论和讲座式的培训向让农民看得见,摸的着的典型示范转变。 2、培训内容上,要由只注重生产培训向生产和市场营销培训并重转变。 3、培训对象上,要由只注重村组干部向注重重点户、大户、示范户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农民,1、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2、改变教育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 3、鼓励高校设置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专业;(玩具) 4、完善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县级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短期技术科普教育三位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