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医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49842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临床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科临床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科临床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科临床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科临床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临床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临床医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 ()课程名称:儿科学paediatrics 课程编码:Z103016 总学时/总学分:64 /3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国防生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临床医学专业及国防生的普通必修课、综合课。 2、课程目的: 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熟悉儿科学的特点;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重点掌握营养障碍疾病及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了解小儿喂养的正确方法和指导方法;熟悉儿童保健的内容和实施;掌握各系统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介绍

2、儿科的范围和任务。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儿科的特点。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分期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见习课、自主学习 第二章 生长发育 2学时 介绍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体格生长;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 ;神经心理 发育;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要求: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掌握骨骼与牙齿的发育规律。熟悉感知、运动、语言发育,了解

3、心理活动发展。了解筛查性测验及诊断测验。熟悉儿童行为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模型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三章 儿童保健原则 1学时 掌握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了解小儿保健组织结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熟悉小儿的预防接种。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2学时 含见习1学时 介绍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疾病治疗原则,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本章节见习1学时: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方法、液体疗法 教学要求: 熟悉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及特点。了

4、解儿科疾病治疗原则及措施。包括护理、 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儿科药物治疗特点、药物选择、给药方式、药物剂量计算)、心理治疗。掌握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液体疗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典型病例的补液计算、留置课外作业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6学时 含见习2学时 介绍儿童营养基础,婴儿喂养方法,幼儿营养与膳食安排,维生素营养障碍,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 本章节见习2学时:生长发育、婴儿喂养、营养性疾病 教学要求: 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掌握婴幼儿喂养方法。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熟悉营养不 良的

5、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包括维生素A、C缺乏).掌握营养不良的治疗与预防方法。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熟悉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因。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抽搦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抽搦症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及观看VCD光盘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七章 新生儿疾病 10学时 含见习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和围产期医学的定义,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不同新生儿的定义。新 生儿及早产儿在呼吸、循环、泌尿、血液、消化、神经、肾上腺、水电解质平衡和能量代谢、酶系统、免疫以及体温调节等方面

6、的特点及易发生的病理情况。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包括各自的外貌特点、各系统特点及护理区别 第四节 新生儿窒息 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Apgar评分、治疗及复苏程序。 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足月儿与早产儿累及部位的异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介绍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因素、临床表现、IVH、本病的诊断方法,影像诊断的地位及本病的处理原则。 第七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介绍胎粪吸入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八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介绍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第九节 新

7、生儿黄疸 讲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讲解生理性黄疸的特征。讲解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特点及诊断。介绍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定义、病因及临床特点。介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及临床表现。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处理原则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十节 新生儿溶血病 讲解Rh.ABO血型不合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解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讲解血型抗体检 查的诊断价值。 介绍治疗原则。 第十一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讲解宫内感染,主要介绍巨细胞病毒感染。介绍新生儿易患败血症因素及主要的病原菌。 讲 解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强调细菌学检查的重要性。讲解治疗措施是综合性的,介绍抗生素

8、的选用。 本章节见习2学时:正常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教学要求: 了解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各种新生儿的定义、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和护理。 了解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掌握新生儿基本概念及分类; 新生儿根据胎龄、体重及两者关系的分类。了解正常足月儿和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掌握各自的外貌特点,了解各系统特点及护理区别;熟悉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诊 断及鉴别诊断。熟悉Apgar评分;掌握新生儿窒息治疗ABCDE复苏方案;熟悉复苏程序。

9、 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 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现; 熟悉其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观看VCD光盘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讨论课 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 3学时 含临床见习1学时 染色体病 21三体综合征即先天愚型的临床特征、诊断、染色体畸变的分型及各型的遗传特点。结合病因讲述本病的预防措施。 本章节见习1学时:观看21三体综合征VCD教学片 教学要求: 掌握先天愚型的临床特征、诊断。了解本病染色体畸变类型。了解本病的病因与预防。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

10、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观看VCD光盘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 5学时 含临床见习1学时 第五节 风湿热 急性风湿热的病因、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风湿活动的确定以及风湿初发与再发, 急性风湿热的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性心肌炎、类风湿病等), 风湿热的治疗与预防。 第七节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第八节 川崎病 川崎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本章节见习1学时:过敏性紫癜、川崎病 教学要求: 了解急性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掌握急性风湿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熟悉

11、急性风湿 热的鉴别诊断。 掌握急性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 了解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了解过敏性紫癜的病理改变。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熟悉 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防治。 一般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熟悉川崎病的 治疗。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3学时 含见习1学时 介绍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合性脑膜炎及潜伏结核感染 本章节见习1学时:观看结核病VCD教学片 教学要求: 了解结核病病因和变态反应。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及其临

12、床意义。熟悉原发性肺结 核的病理变化及其与继发肺结核的区别。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转归,治疗原则及其预防措施。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及观看VCD教学片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6学时 含临床见习2学时 介绍腹泻病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及预防。小儿液体疗法。 本章节见习2学时: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 教学要求: 掌握本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了解本

13、病的预防。 熟悉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 及计算方法。熟悉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方法。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液体疗法(重点小儿腹泻病)。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讨论课、课外作业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3学时 含临床见习1学时 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 表现、诊断与治疗。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本章节见习1学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 教学要求: 了解小儿

14、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掌握 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与支气管肺炎如何区别;熟悉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 掌握小儿哮喘的 诊断及防治原则。 熟悉小儿哮喘的分度及临床监测方法。了解肺炎的分类。 掌握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了解支气管肺炎的鉴别诊断。熟悉支气管肺炎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熟悉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掌握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PBL、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观看VCD教学片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临床见习、讨论课、课外作业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5学时 含见习1学时 介绍正常心血管解剖生理 心脏的胚胎发育、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和预防、分类。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及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治疗。 本章节见习1学时:室缺、房缺及法洛四联症 教学要求: 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了解小儿心率、血压、心脏及血管的特点;了解胎 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