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42322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小组活动指南整理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C小组改善活动指南一、 概述(一) 术语:(1) QC:Quality Control(质量管理)的简称。(2) 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3) 工作质量:指同产品质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好坏,是能力与责任的双重体现。如经营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等。是企业或部门的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的程度。在企业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与结果都体现能力与责任,不管是生产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一样。(

2、4)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对外,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对内,是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作的顺畅程度。(5)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是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6) 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7) 5M1E: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

3、境(Enviroment)、测量(Measure)。(二) 宗旨、范围、作用:1. 宗旨:(1) 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3) 建立文明、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2. 范围:(1) 参加人员: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2) 课 题:广泛(从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现场存在的问题)3. 作用:(1) 开发智力资源,发扬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2) 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3) 实现全员参与管理;(4) 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5) 改善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6) 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

4、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 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二、 QC小组组建(一) 组建原则1、 自愿参加,上下结合(1) 小组成员对QC小组活动的宗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共识,并产生了自觉参与质量,自愿结合在一起.(2) 企业的管理者应组织、引导与启发职工群众的自觉自愿相结合,组建本企业的QC小组。2、 实事求是,灵活多样(1) QC小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筹划小组工作。(2) QC小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组成适宜类型小组。(二) QC小组成员及职责1、 成员:QC小组一般510人,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根据课题的不同,小组成员

5、可跨部门组成。2、 职责及要求:QC小组要 求职 责组长(副组长)组长由各生产厂副班长或以上人员(包括科室管理人员)担任;一般由小组成员自行选举,攻关型小组可由上级指定;副组长可以是由小组长指定的组内任何人1. 负责QC小组活动实施情况的上报及汇报;2. 负责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3. 负责分配各组员的任务、领导小组按计划有效实施,并督促、跟踪进度;出现问题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4. 负责QC小组会议的组织召开;5. 负责QC活动记录的保管工作;6. 负责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工作;7. 负责QC小组的其它日常管理工作。成员根据需要由生产厂内各级人员共同组成,一般小组成员控制在510名;1.

6、参加QC小组活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履行分担的职责;2. 配合协助(副)组长;3. 努力创造QC小组内的和睦关系;4. 学习固有技术和品质管理方面的知识,力求在活动中扩展职责分工的范围;5. 参加小组会议,并积极发言;6. 轮流发表已经结束的改善活动成果。(三) 名称确定小组成立后,通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名称不限定起名范围,但原则上必须积极向上,并具有特定涵义,且要求用语简洁、通俗易懂。三、 QC小组活动的程序QC小组应遵循和运用PDCA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u 适用于“问题解决型”课题1、 课题类型按照QC

7、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 “问题解决型”课题可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1) 现场型:以班组和车间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2) 服务型: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 (3) 攻关型: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4) 管理型: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2、 Q

8、C活动程序图1选择课题2现状调查4分析原因5确定主要原因6制定对策7按对策实施8检查效果9制定巩固措施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目标达到目标未达到3设定目标C A P D(一) 选择课题1、 课题来源:(1) 指令性课题:此类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一项必须限期完成的任务,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2) 指导性课题:是上下结合的选题方式,由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方针的需要,把其中的一些难点具体化为一批课题并予以公布, QC小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3) 自选课题:根据企业现状,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现场

9、,服务现场、管理环节、顾客意见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自选课题。2、 选题要点:(4) 选题范围不受限制(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等);(5) 选题要宜小不宜大,要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小组成员能够发挥作用的课题;(6) 尽可能选择能以特性值表达并有可比性的具体问题的课题;(7) 可从上级下达的难点、现场存在问题、顾客抱怨多等方面;(8) 在可选课题有多个时,要经小组全体成员民主协商。(9) 题目应与小组的目标、成员相一致。如:以班组成员为主组成的小组,不能选择企业改革方面的大课题等。3、 课题命名项目的名称应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大帽子,如:创世界一流;不要用对策来、采用的手

10、段来命名课题,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解决;4、 选题理由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且充分。如顾客(标准)要求是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差距有多少?等等,尽量用数据表达。5、 QC小组项目登记QC小组在选好课题后,开展项目前,填写“QC小组项目登记表”和“QC项目评审表”,报企业全质办;经企业评审通过,予以实施的项目要上报集团全质办。(二) 现状调查1、 目的:弄清现状,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2、 内容:收集资料和数据。明确存在问题的程度,最高、最低达到多少,波动有多大,与要求有多少差距等等;3、 应用工具和方法:调查表、对比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症结所在时分层法是最常

11、用的方法;4、 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有关的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数据的时间性。(三) 设定目标1、 目标的名称与课题的名称要一致:如:降低 产品加工的废品率,目标则应是产品的废品率由现在的降到;2、 目标要定量化:定量目标通过活动或改进后便于检查比较,不用定性的目标。3、 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是一个课题设二个以上目标,则要分别经二个以上目标为中心进行活动,使解决问题过程复杂化,不易表述,易出现逻辑性混乱。4、 目标值设定的水平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且通过小组努力可以达到的;当课题目标与上级考核目标一致时,可以把上级的考核指标或产品工艺规格要求作为活动目标。5、 目标值设定的依据:(a)上级下

12、达的指标必须达到;(b)顾客的要求必须予以满足;(c)与条件基本相的同行业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d)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e)通过现状调查,找出症结所在,预计解决程度,测算出能够达到的水平。(四) 分析原因1、 学会采用专业工具,一般采用因果图;2、 展示原因的全貌避免遗漏 (可从“人”、“机”、“料”、“法”、“环”4M1E或5M1E增加一个“测”)3、 原因分析要展开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4、 逻辑性要强,要合理;5、 要召开原因分析会广泛收集影响问题的原因。(五) 确认主要原因1、 应对全部末端原因逐个确认;2、 根据事实、数据,用科学方法确定(现场测量、试验、察看实物、

13、查阅记录、向当事人调查等);3、 判定是否主要原因的标准是对分析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切忌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是否容易解决”的方式确认主要原因)(六) 制定对策1、 关于对策的制订(1) 针对确定的每一条要因,发动小组成员提出多种改进的对策以供选择;(2) 对每一条可供选择的对策从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选择综合评分高的作为采用的对策。2、 正确使用对策表(1) 针对每条主要原因,充分提出多种改进对策;(2) 对每条原因的多种对策,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而后比较选定实施的对策;(3) 按5W1H的原则制订对策表;(如下)序号主要原因对策 What目标 Why措施 Ho

14、w负责人 Who地点 Where完成日期When (4) 针对确定的对策制订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5) 对策表中的目标栏,要尽量可能用定量的目标值来表述。3、 制订对策表应该注意的问题(1) 对策和实施混在一起;(2) 目标没有定量的目标值;(3) 使用抽象的词语(如:加强、提高、争取、减少、随时、尽量等);(4) 不是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七) 按对策实施1、 怎样实施对策(1) 按“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制订实施措施;(2) 要按照对策表中的“措施”栏目逐条实施,并在实施中做好活动记录;(3) 每条对策在实施完成后要立即与对策表上的“目标”要求进行对比,确认其结果;(4) 如果确认没有达到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时,要重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正所采取的措施;(5) 每条对策实施后,还需要对是否影响安全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