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03832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电话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设计理念】打电话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本节课的设计以“怎样打电话最省时”这个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方案的欲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形成最优方案,并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设计内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设计过程努力体现“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探究、交流的机会”的理念。本节课着眼点不在于知识或结论本身,而在于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的拓展,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尝试、猜测、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优化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最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2、力。【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已体验过优化的思想,以及初步会用画图等方式来表达和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有能力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研究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打电话”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和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能尽自己的思维水平“走”得足够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2.通过对比、画图、填表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

3、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综合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1个正方形和一些圆形 学生:A3白纸、水彩笔【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暑假期间,老师要通知7位同学参加社区的一个活动,用什么方法通知呢?(短信、qq、打电话)揭示课题:打电话(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如果电话通知每一位同学需要1分钟,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怎样打电话最省

4、时?1.独立思考,感性认识2.小组合作,探究方案出示活动提示(1) 讨论制定方案(2) 用图表示方案3.交流展示,优化方案逐一理解方案,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省时的原因不空闲(同时)。(1)分组通知(4分钟方案、5分钟方案)(2)全员参与(不空闲)(3分钟方案)(3)对比方案(4)表演方案(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对“打电话”形成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接着,学生根据“活动提示”,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初步感受优化的思想,并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规律,提升了对规律的理

5、解层次。)4.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完成表格:第几分钟1234567师生总数248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137发现规律:学情预设(1)当前师生总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2)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比师生总数少1。(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归纳,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层层递进,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优化方案的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4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5分钟呢?2.周末通知全班50人参加紧急活动,最少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四、拓展延伸,反思策略【板书设计】打电话(全员参与)学生完成的最优方案 【课后反思】一、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每个学生都是一只“潜力股”。这节课我放手让

6、学生多次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逐步优化。课堂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交流,有时间动手,有时间讨论。提出问题之后,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足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思考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互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比较、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方法优化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钥匙。二、充分交流,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回顾教学过程,打电话的方案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从“平均分组”到“分组可以有不同”,从“老师、组长同时打”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三、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每次课前我总会认真的去备课,但课堂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也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今天的课堂也不例外。在研究方案时,多半学生一下就想出了最节省时间的方案,我顺势接着讲,可是这样一来一般的方法就没有展示,需不需要回头呢?在这看似成功的背后无疑降低了探究的有效性,如果再多展示些学生的方案,或许孩子们会有对比才有更好的发现。因此,只有自己充分的去预设,才能生成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