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2755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本科李琳琳)终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题 目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姓 名 李琳琳 教育层次 开放教育本科 学 号 1037001201505 省级电大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专 业 法 学 市级电大 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 刘嫣姝 教 学 点 济 南 目 录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 1 1、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12、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23、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24、基层组织及有关国家机关管理不力25、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3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31、青少年的自我预防32、家庭预防33、学校预防44、社会预防4三、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职责

2、及预防 5参考文献 6致谢辞 7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在今天这个时代,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他不仅只是一个人,或一些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之大事,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了这几年较热门的话题,我们知道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家庭是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成长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们应加强自身修养,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学校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同时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设法制课。本篇文章从三部分讲述了未成年人

3、犯罪的预防。在第一部分简单概括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第二部分中,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应当分为四点,自我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第三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各个方面已经出台很多政策,希望通过各个单位、集体严厉打击未成年犯罪。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预防、年轻化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1、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总能在其身上得到体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讲得

4、就是这个道理。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辩别是非能力弱。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的两条件是: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传播色情暴力的影视文化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内在的需要,使他们的感官和肉体的欲望高度膨胀,直至难以控制,以至于走向犯罪。其次,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现代社会,传媒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正处于学习的未成年人是受传媒影响最大的群体。人们对感知的对象有着模仿的本能,尤其是对新奇的、感兴趣的及其与自己生理、心理有关的对象最易被模仿。因此,如果我们的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映暴力行为的书刊、录像、电影、电视等,而传媒又缺乏必要的正确导向

5、,未成年人就容易把其中的暴力角色作为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那些由所谓的英雄人物或由青少年所崇拜的明星偶像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比较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模仿或表现。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多都是从影视、录像、书刊中模仿学习而来的。2、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挣大钱成为社会的骄子,所以当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逃学时,他们中许多人却无动于衷;当一旦孩子不愿在校读书,要求退学时,他们便轻率的同意了。还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夜不归宿或者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时,他们不是严加管教,予以引导,反而

6、觉得自己省心了,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进一步纵容了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儿女言行必须按成人意愿行事,稍有越轨轻则训斥、重则体罚。这种家庭教育易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发展和人格异常,有的孩子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与其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甚止护短,久而久之,养成其贪吃、贪玩、任性的个性,一旦遇有适宜环境,贪图享乐就会演变成违法犯罪。 还有一些父母离异,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之中,缺乏管教。这种生活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心理也极易发生变态,容易沾染恶习,久而久之有的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1998年

7、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基层组织及有关国家机关管理不力 当家长无力管教子女,学校只抓升学,对课外学生干什么不闻不问之时。居委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对防范社会不安定因素应起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状态是只抓经济,忙着搞创收,根本顾不上发生在眼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公安派出所忙于侦捕罪犯,对于不良少年,发现违反治安管理的,大部分就是罚款了事。这样对青少年的管理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洞,给这些少年犯留下了“自由”的空隙,在这个空隙里他们堕落着。这些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

8、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5、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 首先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尤其是在14岁之后,身体各器官及其功能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社会化过程迅速发展,且不稳定,生理心理的发展不能协调地进行,以致在认识上和行为上造成不平衡,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往往比成年人更为强烈。他们认识上敏感好奇,喜欢直观模仿,但辩别是非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只知道追求新奇刺激;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出现独立意向,逐步形成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自以为是 ,渴望早日步入社会,但因稚气未脱,往往不能如愿。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1999年6月28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9、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决定1999年11月1日开始施行。该法是根据我国宪法原则,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危害,在总结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中的重大突破,对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建议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利用好这部法律,再结合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找到最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1、青少年的自我预防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阶段来看,往往是未成年人自身认知能力底,防御能力差以及能力不够,应当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

10、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在自我预防的过程中,应举和帮助那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已经发生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带头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2、家庭预防 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家是孩子每天停靠的港湾,是情绪

11、的出口,是在外受伤跌倒时可以疗伤止痛、补充能量的地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挣大钱成为社会的骄子,所以当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逃学时,他们中许多人却无动于衷;当一旦孩子不愿在校读书,要求退学时,他们便轻率的同意了。还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夜不归宿或者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时,他们不是严加管教,予以引导,反而觉得自己省心了,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进一步纵容了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其实孩子都是很宽容的,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

12、注他、爱他。父母的那份爱意将会给孩子送去一片蓝天,为家庭生活带去一缕清香。3、学校预防 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有一节法制课。4、社会预防 现在的社会多姿多彩的,国家

13、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涌了进来。即便是收视率很高的频道,也免不了武打凶杀、异性亲热等演示传递的信息。所以有的青少年边看边模仿,甚至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动手动脚。“泡网吧”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他们照单全收,他们从不担心老师或家长去找他们,因为门口有老板在放哨。渐渐地由逃学到辍学,因享乐到手头拮据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累见不鲜。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

14、恭喜发财、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羞涩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已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总能在其身上得到体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讲得就是这个道理。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辩别是非能力弱。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的两条件是: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传播色情暴力的影视文化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内在的需要,使他们的感官和肉体的欲望高度膨胀,直至难以控制,以至于走向犯罪。其次,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现代社会,传媒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正处于学习的未成年人是受传媒影响最大的群体。人们对感知的对象有着模仿的本能,尤其是对新奇的、感兴趣的及其与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