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书信内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2462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时书信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书信内容.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时书信内容篇一:民国那些事张灵甫作战勇猛,在第74军是公认的。比较危险的一次伤在额头,他的右上额因此留下了一道难看的伤疤。性格豪爽的军人一般不拘小节,不太会在意这样一道伤疤,但是也有例外,张灵甫就偏偏在意得很,这个小细节也为他的双重性格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注脚。与战场上的猛将形象相比,张灵甫在生活小节上一点也不粗犷,可以说还十分的讲究。比如他十分在意自己的仪表军容,平时从不穿皱巴巴的衣服,军装总是熨得笔挺,再热的天,出门也是军帽、皮带、皮靴全身披挂,派头十足,一副标准的军人风范。在他身后留下的旧照片中,不乏特地在照相馆照的军装、便装大特写,有的造型形同剧照,似乎他对自己英气逼人的形象有一种潜意

2、识的自恋。额头的伤疤,让他觉得破了相,张灵甫从此就在右额蓄了一缕偏长的头发遮掩,行止之间时常习惯性地用手去撩拨按捺,这成了他的一个招牌动作。第74军里一些崇拜张灵甫又比较调皮的部下,喜欢背地里模仿他这个习惯动作取乐,作为调侃这位严肃有余的长官的余兴节目。张灵甫的结发妻子叫邢勤英,结婚一年后,生一子,叫张居礼。张灵甫和邢勤英是父母包办婚姻,此时,张灵甫已经从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对这桩婚事极不满意,但他是个有名的孝子,迫于父母的威严,他终于同意结婚。新婚之夜,烛光下的邢勤英凤冠霞佩,眉清目秀。这桩婚姻虽然是包办的,但张灵甫看到妻子并不那么让人讨厌,他的脸上还是露出了笑容。当张灵甫升为第153

3、旅旅长时,张灵甫已经在国民党的上层社会中站稳了脚根,并以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而深得蒋介石的宠爱。这时,教师出身的高玉成为张灵甫的第三个妻子。在短暂的婚姻生活和动荡的几年中,高玉为张灵甫生下了二子一女。高玉平时爱看小说,一天深夜,高玉在帐中秉烛看书,怠倦而眠;不料睡觉后蜡烛倒下,点燃了帐子。高玉在慌乱中抱起小女逃生,但二子却被火舌吞噬。高玉对失去爱子悔恨莫及、心如刀绞。但张灵甫更是怒发冲冠,认为高玉不修妇道,一纸休书将她打发回了娘家。此后几年,张灵甫转战南北,一直未再新娶,直至1944年与王玉玲相遇。 光阴流失,兵马生涯已近二十载的张灵甫进入了不惑之年。因常年在血雨腥风的战乱中,张灵甫的眉间额头已

4、显出皱纹;脸色苍白、消瘦,眼神深邃、凝重。与吴海蓝一样,也是大家闺秀的王玉玲,虽然听说过张灵甫的凶残杀妻事件,心中对张灵甫既有几分恐惧又有几分厌恶。接触了几次以后,王玉玲禁不住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肃然起敬而爱意顿生。王玉玲白皙的瓜子脸,温柔的亮眼睛,乌黑的齐耳短发,端庄稳重得像一株素洁淡雅的水仙。王玉玲的年轻貌美,让张灵甫一见倾心。婚后,俩人感情深厚。一开始虽然战事紧张,但张灵甫还能尽量抽出时间回家与王玉玲小别相聚。随后,张灵甫转战华东,便与王玉玲长时间分离了。这段时间里,俩人便经常互通书信,言语富有诗意。王玉玲在给张灵甫的一封信中写道:“艰苦备尝开颜笑,生死与共爱更深”。流露

5、出了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1947年5月16日下午,蒋介石嫡系精锐主力军第一个美械师74师,被我人民解放军全歼于孟良崮。16日上午,万念俱灰的张灵甫在孟良崮山顶的作战指挥部里,利用无线电台,亲手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文。这份电文不再是向蒋介石“求救”的电文,而是一份张灵甫发给妻子王玉玲的绝命书:十余万之共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元;我与仁杰决以最后之一旦,饮决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决矣。 灵甫绝笔胡适是文化界的中心人物,待人又热情宽厚,所以交游极广,朋友极多。当时号称人人都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至于学生粉丝

6、爱慕者,那更是数不胜数了。在那些和胡适有来往的人中,有时代巨人,如蒋介石 毛泽东 鲁迅;有文学大师,如林语堂 梁实秋 周作人 沈从文;有蔡元培 陈独秀 王国维 陈寅恪 梅贻琦 汪精卫;有赵元任 徐志摩 齐白石 吴晗 钱钟书 季羡林。太多了,甚至连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也和胡适渊源极深。晚年和张爱玲有过来往(忆胡适之 张爱玲偶像),同一位卖烧饼的大叔谈政治做了好朋友,就连李敖都受到胡适的资助和鼓励,这位狂人谁都骂就没骂过胡适。用个最简单的办法,百度“胡适 _”,找个感兴趣的民国人士填空,几乎都有故事。推荐大家看看胡适无私资助林语堂,胡适和烧饼大叔袁瓞的友谊,还有对待和自己意见

7、的鲁迅、陈独秀的态度。胡适待人没的说.用某位学者的话说,胡适好比太阳,他的一生中有三个月亮、许许多多的星星围绕着他。不过我觉得胡适在感情上是个自私的人,对那些女友远不如她们对胡适的爱深。不过说实在话,民国时文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倒让我们现代人瞠目,胡适恐怕已经算是“老实”人了。想想徐志摩鲁迅先生对家长安排的婚姻、对原配妻子的态度,看看郁达夫等人的风流韵事,胡适还算好的。胡适英俊迷人,声名卓著,追求者众多,这不是我为了说他“民国帅哥”编出来的下面说几例:陆小曼给胡适写过情书(应该是两情相悦,但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位叫朱毅农的姑娘单恋胡适到发疯,是真的发疯了!因精神病被隔离起来,请了看护。后来胡适看

8、望了奄奄一息的朱毅农,不由得黯然地作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感叹;北大女学生徐芳(胡适是她的指导老师)暗恋他,致信胡适禁不住称呼他美先生、我的最美先生,又是寄照片又是爱情诗的;陈衡哲是胡适早年在美国的红颜知己,当年胡适提出白话文运动,只有陈一人坚定地支持胡,二人多有书信来往;1940年左右胡适在美国住院,和护士哈德曼结识,然后书信往来20年,我看到信里那赤裸裸的火热的内容。记得张爱玲曾作文,说她的姑姑对着胡适的照片看(花痴)了半天,然后开心(口水)地说“想不到胡适这样年轻(帅)”,虽不是暗恋但能证明些什么吧更有甚者说张爱玲本人对胡适就有特殊的感情。这些“星星”还只是一部分,胡适很爱惜

9、自己的羽毛。他在情感上放得不多、收得很快,一旦发现这些女子陷得太深、有点纠缠的时候,就马上打退堂鼓,这就是胡适,在情感上相当内敛,保守,在各种各样的文件中尽量隐藏,蒋介石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是有道理的,他受这种旧道德的束缚相当大。 和江冬秀的婚事是胡适13岁时母亲就订下的(插一句,据说胡适从小就比较抢手,媒人踏破了门槛)。江家是当地望族,江冬秀是在最传统的模式下长大的,裹小脚、几乎不识字。孝顺的胡适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只是希望女方多读书。两人相隔太平洋写了好几年信,胡适回国后二人正式成亲。胡博士和裹小脚的太太,是民国时一道特殊的风景。胡适与江冬秀相伴几十年,除之间胡几次出轨让江冬秀着

10、实恼火外,其他日子过得还算快活。看过不同时代几封胡适写给妻子的信,觉得胡适还是很尊重她的,再看二老晚年相依相伴的照片,那种温馨看着就舒服。胡适晚年曾调侃的说“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看来胡博士在家也不好过哇!当然了,这种幸福是用“武力”换来的。我觉得如果要出本大奶教科书,可以考虑让江冬秀女士入选的。胡适当年和曹诚英恋爱,在朋友的鼓励下胡适决定向妻摊牌。结果江冬秀二话不说抄起剪刀,威胁说要先杀了孩子再自杀,吓的胡博士再也不敢吭气了= =。江冬秀的“泼辣”还不只这一件其实她是抓住了胡适的软肋(爱惜

11、名声):你要剥夺我的地位 我就搞臭你!家中有这样霸气的一位,胡适一定是气管炎。其实以胡适的人脉和地位,离婚还是很简单的事,但他没这样做。用胡适的说法是“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这样说是君子也好、虚伪也罢,胡适最后遵守了承诺,终生和江冬秀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留在了大陆,文革自杀)、一个女儿(早夭)。韩子重十七岁离开优越的家庭投身革命,临走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写得很感人。 信中写到:父亲要我读些踏实的东西,这我百分百的接受。只是静静地坐下来去研究,这是环境所不允许的吧。在今天能够这样做的,那不是

12、神仙,必然是和尚或者尼姑。我不能够在死尸的身上漫谈王道,我也不能在火燃眉睫的时候还佯作镇静。同时,一个青年恐怕也不该做一个反常的老年人吧!生理学上告诉我们,少年“老成”是病态。国家的青年变成了老年,是这个国家的危机。我要一个斗争生活,我要一个跋山涉水的环境来训练我的身体。前线的流血,后方的荒淫,大多数的劳苦者的流汗,绝少数的剥削者的享乐,这样多的血淋淋的故事摆在面前,叫我们还有什么闲心、超人的胸襟去静观世变呢!父亲,请把你的孩子愉快地献给国家、民族、社会吧。父亲,你知道的,这样地对你孩子的爱护,才是真的爱护。这是给了我一个灵魂的解放。篇二:民国时期杭州的民间信仰民国时期杭州的民间信仰20XX年

13、03月24日 11:15: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表征。人们的宗教信仰,无论是上层人士,还是一般大众,从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他们内心心灵世界的一种倾向。宗教这一特殊现象与民间风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活动一方面成为民间生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又在较深的层面影响到了民间的日常生活。一、宗教信仰在杭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宗教与经济上有特殊关系,民国时期杭州各种宗教流行,环湖诸山,皆有佛寺禅院,和尚僧人随处可见,其他道教、回教、耶稣教、天主教之信徒也不少。佛地杭州杭州在宋时已称作“江南佛国”。到民国时,寺庙之多,更是繁盛。弘一法师曾对友人谈起过他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当和尚的经

14、过,开场头一句话便是:“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作家郁达夫那时也正居住在杭州。他是个无神论者,不信佛,谈起杭州庙多,他说:“杭州西湖的周围,第一多若是蚊子的话,那第二多的当然可以说是寺院里的和尚尼姑等世外之人了。?你若上湖滨去散一回步,注意着试数它一数,大约平均隔五分钟总可以见到一位缁衣秃顶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不论郁达夫是欣赏,还是挖苦,反映出的就是杭州寺庙多的这个事实。据1932年调查统计,杭州市共有僧尼3298人,其财产有:田,4634亩6分零7毫;地,389亩;山,3457亩6分;荡,305亩;房屋,145

15、所,计437间;凉亭5座、戏台2座、楞严坛一座。此外,尚有寺院676所,其中德孝将军庙,于民国十二年办有益新小学一所。每届香汛,四方信徒来杭进香者,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仅城隍山各庙宇,每次香汛,单锡箔灰一项收入,已达三千余元。其他香烛黄纸等费,至少亦在两三倍以上。灵隐寺全年水陆道场收入,总在五、六万元以上。1这是民国年间杭州佛教的鼎盛时期。此后,杭州佛教日见萧条,大多寺庵处于自生自灭、荒芜颓败之中。杭州僧尼,抗战胜利时为1873人,解放初有1647人,经清理登记,1952年有835人。此外,解放初杭州居士最多时有750余人,有近70人留发住庵,散居社会的居士难以计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千百年流

16、传、历经沧桑的杭州佛教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著名画家林风眠1928年曾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校并任校长兼教授。他曾道出了杭州寺庙为何这么多的原因:“杭州西湖之寺观林立,正是杭州西湖比别的地方更为富于天然美的证明。”。因为杭州风景好,所以杭州寺庙多。天下佛寺总是建在山水佳境。先是风景吸引去了和尚僧人,然后他们建起的寺庙在经历许多世代之后便成了名胜古迹。2道教名地历史上杭州不仅是道教传播较早的地区,而且又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名山、名洞、名观比较集中。据杭州市志宗教记载,1932年全市宫观280所;杭州解放初,1950年全市宫观仅剩下78所,其中全真派的44所,正一派的34所,全市有道士217人,其中道姑14人,非住庙道士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