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评价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2291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评价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评价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评价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评价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评价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评价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评价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念:自然资源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其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生物资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气候资源: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即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生物条件。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水资源:包含水量、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

2、代的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1.总量有限性 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2.时空分布不平衡性指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3.种类间相互关联性 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4.利用途径多向性指一种资源可以提供多种用途,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或技术的发展,其利用方式会越来越多。 5.开发利用变动性指人类对

3、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理解:自然资源评价遵循原则1.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 人类利用是准则,不同利用目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2.遵循经济规律 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资源是一般经济活动或生产过程的必备环节。3.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演化必然遵循自然规律。4.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 自然资源是地理及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5.评价结果应以实用性为目标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第二章气候资源特点:时间上的节律性与波动性由于太阳辐射季节、昼夜的周期性更替,造成了气候资源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了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节

4、律性变化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有所波动,甚至出现异常变化,这种波动往往具有随机性。空间上的区域差异性宏观尺度:地球运转特点、地表海陆分布差异,造成气候资源地带性的纬度差异和海陆差异。微观角度:由于地形、海拔等下垫面微地貌的作用,造成气候资源小范围的非地带性差异。非资产性有价值。利用价值高,无论是生产生活都不可或缺。无价格。数量巨大、流动性强、无边界、无法人为控制、唾手可得却无归属等特点使之无法成为商品,无价格可论。可再生性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是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以反复、永久利用。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以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为主,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加影响。掌握中国太阳总辐射空间分

5、布格局及区划:南北差异不显著,西部优于东部;青藏高原最丰富,其次是西北,川黔最贫乏。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西北气候干旱,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四川贵州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掌握中国风能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风能丰富区东南沿海、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北地区松花江下游区风能较丰富区东南沿海内陆和渤海沿海区三北的南部区青藏高原风能可利用区两广沿海区大小兴安岭地区中部地区风能贫乏区川云贵和南岭山地区雅鲁藏布江和昌都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达500W/m2以上,如阿拉山口

6、、达坂城、锡林郭勒等地,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km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第三章概念:无霜期与无霜冻期、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无霜期:一年内地面出现白霜的终、初日之间的持续天数。无霜冻期:一年内地面温度0的初、终日之间的持续天数。有效积温指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温度值,即植物生育期内扣除上限以上部分和下限以下部分后的有效温度之和;活动积温指日平均气温大于某一下限温度的持续累计的活动温

7、度之和。理解0积温和10积温的地学意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后,农耕活动开始,喜凉耐寒植物开始萌动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不仅影响作物品种选择,而且影响熟制。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后,喜温植物开始生长,喜凉植物积极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直接影响春播作物的生长,10积温是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生物资源评价概念: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预定调查目的,通过测地、测树、GPS、RS、GIS等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有关信息。其内容包括以下四类。生物资源特征有哪些?相互关联性与综合整体性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物种都

8、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稳定性与有限性生物资源要素及其生态系统对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生物个体及其系统受内外部干扰超过极限时,系统即崩溃。系统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力就强,稳定性就大动态性与周期性生物个体不成熟发育到成熟;其系统结构和功能也不断变化动态性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之分,但周期性科研价值更高些周期性由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循环所决定地带性与异质性不同水热组合的环境差异性造就了生物分布的纬经度地带性。同一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其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明显。生物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只是前者强调规律、后者强化差异生物资源的价值构成是什么?(1

9、)消耗性利用价值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原产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价值;其价值评估一般采用估算法得到,假定该产品不是被直接消耗而是通过市场交易,其估价参照物是与该种资源相似的或可替代资源的市场价格生产性利用价值指用于市场交换产生的生物资源商业产品,其一般在食品、纺织、化工、建筑等国民经济行业得到体现;但由于生物产品的成本很难估测或者直观感很低,因此其价值一般被低估。非消耗性利用价值没有进入市场直接消耗的价值,主要指生物资源的环境和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旅游和观赏等;其评价一般采用“假定失去损失多大的原则”选择价值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

10、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5)存在价值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所有物种都有其合理的生存权利,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方的健康存在和兴旺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健康存在和兴旺;可持续发展理论或思想就是基于此。我国三大类森林调查的名称是什么?一类调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由国家林业局部署、省林业局组织、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体为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三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

11、足伐区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查,是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森林调查。概念:草地资源评价草地资源评价:在草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草地生境、草地植被与草地生产力及其综合评定的过程,目的是为区域草地资源开发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草地资源特征有哪些?人为干扰大天然草地已完全受到人类干扰和控制人工草地大面积替代天然草地,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退化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脆弱生态系统,无论面积还是程度。(2)生产力高草原资源初级生产力稍低于森林资源初级生产力;草原资源次级生产力稍高于森林资源次级生产力家畜次级生产力大于野生食草动物的生产力。物质循环性强相对农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与外界之间

12、的物质交流弱草地生态系统物质自给力强实验表明,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力大。草地载畜量表示方法有哪些?家畜单位法: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草地上可以养活的家畜数目(羊单位/年公顷)。(一头牛、一匹马、驴、骡各等于5个羊单位)时间单位法:单位面积的草地上,可供1个羊单位家畜放的时间(年/羊单位公顷)。面积单位法:单位时间内,1个羊单位家畜正常生长所需草地面积(公顷/羊单位年)。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征有哪些?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资源比重较小,劣质资源比重较大;资源种类齐全,组成结构良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概念辨析: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人类需

13、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资源基本特性有哪些? (1)自然特性 (2)经济特性 (3)生产能力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

14、如气候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同时,土地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所以,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限制性原理不同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这时速效磷就是限制性因子。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

15、就决定了系统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会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于一定地区而言的。土地利用评价原则有哪些?生产性原则:实用性,为生产的实际应用服务的,结合土地利用实际综合性原则 土地是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 对土地质量起主要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研究 针对性原则 要以一定的土地利用(用途)为前提 比较性原则 多方面进行比较动态性原则 土地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修正、更新 概念:土地适宜性与土宜土地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