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2274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作业(最终形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二、 科技哲学是什么定义:科学技术哲学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研究领域:同上研究内容:同上三、地震

2、能预测吗能预测的理由和理性审视地震学家把地震预测定义为“ 同时给出未来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和概率4 种参数, 每种参数的误差( 不确定的范围) 小于、等于下列数值: 位置: 破裂长度; 大小: 0.5 破裂长度或震级0.5 级; 时间: 20% 地震复发时间; 概率: 预测正确次数/( 预测正确次数+ 预测失误次数).地震预测是专业科学家在大地震( 56级) 发生前作出的对未来事件的地点、时间和大小的定量估计, 它是科学实验活动, 应只限于同行专家交流、讨论和评审范围, 不具有法律的和社会管理的意义。地震预报则是由政府主管或被授权部门依据专业科学家的预测意见, 通过文件或媒体预先向社会公众发

3、布的即将发生灾害性地震的警报, 类似台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报。严格意义的地震预测, 尤其是涉及震前实施紧急撤离等预案的短、临预测, 必须包括发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这3个参数, 并给定必要的误差和概率估计。对这3个参数进行预测的可能性, 即科学家对大地震的预测能力, 依赖于人类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现代观测技术水平、开展预测试验所取得的经验等多种条件。本文结合实例对这3个参数的预测可能性分别作一具体分析。我们之所以对地震预测研究是有信心的,首先是因为我们认为地震预测研究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这里, 有几个基本问题也许需要重新予以明确。第一个问题是, 在科学上久攻不下的问题,不一定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4、; 在总体上非常困难的问题, 不一定是在局部上短期内见不到效益的问题。事实上, 科学上的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 往往是意义重大, 并且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课题。第二个问题是, 也许最终导致否定结论的科学问题, 不一定是没有意义的科学问题。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 是否从本质上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或者确切地说, 一些类型的地震预测, 从理论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地震的物理学的角度, 我们的确无法排除这种不可能性。但是这种不可能性却并不意味着地震预测研究是没有意义的。第三个问题是, 今天的理论认为是不可能的目标, 不一定真正是不可能的目标。要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一是要获取与预测对象相

5、关的可靠信息; 二是要将此信息融合建立“预测规则”; 三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更新信息, 修正规则。依此3条通则, 地震现象也应当是能够预测的。近年来, 对地震预测倾向于否定的观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 地震( 震源处从孕育到破裂发生) 的“不可入性”; 地震活动是一种“自组织的临界现象”, 亦即“混沌”现象; 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太低”等。“不可入”自然不能获取真正可靠的信息, 混沌现象当然难寻短期预测规则, 而成功率低又是客观实践所表明的, 这些观点虽然有其科学依据, 似乎无可辩驳, 但也并非无懈可击, 这是因为:1) 地震内部过程的探测虽不可入, 但过程影响场的物理信息可以外化而出被捕捉,

6、 从而可能预知孕震地域甚至发震时段;2) 地震活动虽有混沌特征, 但其总体因遵循“古登堡规则”, 人们可能从已历经地震时序自律特征估算出某区域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向乃至下一次是否为强破坏性地震;3) 成功率太低虽是当前的现实, 但那与预测者的主观预测规则是否经过检验有关, 更何况预测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要经历由低到高的过程。尽管现实的短期预测在发震地区和事件强度的要素上经常因“声东击西”或“南辕北辙”导致虚报、漏报和错报, 我们仍维护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观点。我们依据预测通则正在进行的新技术方法试验表明, 当前难度最大的“震级”和“地点”2个要素的预测问题, 是有可解决的途径的, 而其实现的

7、前景正在变得明朗, 这有下述实例可佐证。四、 自然观自然观的历史形态P15概念:自然观P1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2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3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

8、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系统自然观P39: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

9、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以至整个自然界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线性的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认为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生态自然观P43: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

10、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形成的观念,是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人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然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相统一的平衡。自然观与科学、自然观与宗教的关系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马克思认为,“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人类自然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同时反作用于人类自然观,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进而促进人类自然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

11、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宗教是由具有一定自然观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维持人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思想上的平衡,也就是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五、 科学是什么:P73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

12、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六、 中医(不考)七、 科学技术的善恶辨析科学技术存在内在的善恶吗,根源所在:科学技术除了应用中存在善恶外,“内在的善恶”同样值得关

13、注, 甚至更根本。哈贝马斯曾经“把科学技术的消极的社会作用说成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 赋予科学技术一种原罪”。科学技术内在善恶问题直接涉及到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以及科学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科技政策的制定, 甚至危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科技内在的善恶问题。21 科学善恶之辨( 1) 科学的善恶表现。科学最初来自于对世界的“惊异”, 或说是一种求知的欲望以及人类的某种社会需求。科学认识世界的功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 科学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 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按照肖峰在文章两种技术善之间的伦理选择 所述“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善. , 基本的

14、善甚至最高的和终极的善, 就是让人快乐和幸福。”科学能给人类带来某种“幸福和快乐”, 即科学之善。另有学者提到科学理论不和人直接联系, 而是通过技术才能为人类造福。科学理论经常成为技术发展的基础, 技术和人类更加直接相关, 但是正是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可能。比如, 科学家爱因斯坦认识到了质能相关性, 哈恩和迈特纳分别发现了核裂变及其质量亏损, 这些理论成果为人类利用核能打下了基础, 才有了核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为人类服务。以上可明显得出科学理论与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当然, 科学理论同样可以成为危害或威胁人类生存的技术的基础, 如上例,核物理理论也可以

15、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核技术(如核武器)的基础, 即体现科学之恶。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快乐” 和“痛苦”即善和恶, 这种善恶经常不直接表现出来, 又确实存在, 不妨称之为“潜善恶”。此“潜”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科学内在的存在善恶, 价值有涉; 二是科学的善恶表现于深层而不是表层, 或者说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2) 科学善恶之源。人类“需要”科学才去从事科学研究, 这可以说是某种为善的目的, 但现实中却既存在善又出现了恶, 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 科学的相对真理性是科学善恶之源。肖显静认为/科学理论不再是被严格建构好绝对证实的绝对真理, 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

16、与其他被辩护的科学理论相一致的知识体系, 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正是由于科学的真理相对性的特征, 当人类利用相对真理中具有合理性的成分时, 它会给人类带来“快乐”, 善得以展现, 反之当不合理性的成分发挥作用时(这种作用经常是人类在利用科学理论时所附带产生的结果, 不一定是人类主管愿望所致) 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痛苦”, 恶得以展现。第二, 自然界的复杂性, 以及以之相应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科学善恶的重要源泉。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从自然界是“简单” 的向自然界是“复杂” 的方向转变。唐纳德沃斯特认为“大自然远比他们曾经意识到的, 或者正像有人开始暗示的, 实际上比科学能够意识到的要复杂的多。”肖显静提到“科学认识的两极表明, 当复杂性增加时, 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