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101640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招领启示 今有员工检到皮夹一只, 内有现金若干,请失主到门 卫处认领。 2019 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 姓名_ 准考证号_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试题卷共 8 页,有四个大题,19 个小题。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 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 答,做在试题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一、书写(5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一、书写(5 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2、。 二、积累(20 分) 班级开展以“梳理与探究”为主题的学习经验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3 题。 1.结合语境辨音形。(4 分) 【任务一】为下面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一个对读书着迷的孩子,一捧起书,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着迷( ) (2)着落( ) A.zho B.zho C.zhe D.zhu 【答案】(1)B (2)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多字音的掌握情况,“着”有四个读音: zhe zhu zho zho 。着迷,注音:zho m。释义: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着落:【拼音】zhu lu, 解释:1. 事情有归宿、有结果。2. 依托;靠头;指靠。老头子

3、只担心没有着落。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任务二】找出右图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_改为_ (2)_改为_ 【答案】(1)示 改为 事(2)检改为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易错字的辨析情况。寻找、招领失物的应用文用“启事”,拾到皮夹一 只应该用“捡”。 启事和启示的区别,启事”和“启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较频繁但又容易混淆的两个词。 遗失了东西,写一张“寻物启事”;某单位要招工,贴一份“招聘启事”。但是,上述“启事” 却常被人写成“启示”,这类错误甚至见诸报刊上的广告用词,可见对这两个词的构成和它们各 自的含义大有辨析的必要。 在合

4、成词“启事”和“启示”中,“启”表示意义并不相同。“启示”的“启”义为开导启 发,“示”也表示同样的意义。“示”本指把东西给人看。在“示威”、“示弱”、“示众”等 词语中,“示”皆表此义。由让人看的意义再引申,“示”又有指示、开导、让人明白某种道理 的意思。如:“老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请您给我一些启示!”因此,在合成词“启示”中, “启”与“示”是同义并用。“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至于“启事” 的“启”,则为陈述表白的意思。“启事”即为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 文字。 因此,为寻找失物、招聘职工或其它事情写个文告,都应当称“启事”才对,如果自称“启 示

5、”,那不仅于文意有悖,而且似乎摆出一副居高临下、自以为给别人启发的架势,这就闹出了 笑话。 检和捡的区别:检:意思是查看;约束;姓氏;陈说缺点、错误及其原因;研讨等。捡:本义: 两手合拢作拱手或持物。拾到皮夹一只应该用“捡”。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专题整理填诗文。(10 分) (1)古诗文中的声音丰富多彩。“晓雾将歇,_”赋予了山林无限生机,“万籁此都寂, _”营造了禅院清幽的氛围,陆游笔下“_,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热闹 淳朴的乡俗,醉翁亭记中“觥筹交错,_,众宾欢也”再现了和乐融洽的场景。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_

6、,_。苏轼定 风波中的声音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_,_。 2.(1) 猿鸟乱鸣 但余钟磬音 箫鼓追随春社近 起坐而喧哗者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8 分,每空 1 分,每空有一个错别字,扣 0.5 分;有两个及两个以上错别字,该空不给分;漏字、加 字,该空均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査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复习古 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 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解答过程: 猿鸟乱鸣(注意文中

7、“猿”和“鸣”的写法) 但余钟磬音(注意诗中“磬”的写法) 箫鼓追随春社近(注意诗中“箫”的写法) 起坐而喧哗者(注意诗中“喧”和“哗”的写法)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注意诗中“芦”和“尽的写法)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注意诗中“妨”和“啸”的写法)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 行。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 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8、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 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按要求选择诗句。(填序号)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F.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作者相同的是( )( ) 运用典故的是( )( ) (2)AD CE (2)2 分,AD 得 1 分,其他答案均不给分;C 和 E 各 0.5 分 【解析】AD ,作者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使用了“

9、八百里”、“五十弦”两个典故。1、八百 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b”,分麾下炙”。释义:晋 王恺有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2、五十 弦:典出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 二十五弦。”释义:太帝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 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后常用以称瑟。亦指悲哀的乐曲,或美称音乐。 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 述异记。“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

10、笛, 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 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 “烂柯人”是神话传说。 3.拓展关联知文化。(6 分) 根据同学们搜集的“以和为贵”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 国藩与鲍春霆 (1)作:_ (2)善:_ (3)过:_ 【答案】(1)兴

11、起(2)好(3)错误,过失(“犯错误”亦可) 【解析】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 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 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作:兴起;(2)善:好;(3)错误,过失(“犯错误”亦可)。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 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侍奉父母没有比孝顺再好的了,当哥哥姐姐的对弟 弟妹妹没有比谦让再好的了。 C.敬

12、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恭敬待 人就要处处小心翼翼,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要有所疏忽。宽容待人就必须所有事情都留有余地, 功劳不自己独占,过失不能推诿给别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任务二】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把【任务一】中的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填在相 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答案】(1)C(2)B(3)A 【解析】(3 分,每小题 1 分)分论点一的核心是推己及人,这和 C 项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的观点一脉相承;分论点二的核心是家庭要和睦孝悌,和 B 项的“顺”和“让”相吻合;分论点

13、三的核心是“大同”“天下为公”,正好能用 A 项对“大同社会”理想状态的描述来印证,所以 答案为(1)C(2)B(3)A。 【考点解析考点解析】 和为贵和为贵-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 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 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也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员朱子旺的一个作品。和 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

14、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 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 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 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 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 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

15、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 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 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三、阅读(57 分) (一)名著阅读(8 分) 4.根据名著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4 分) 阅读方法助读资料阅读任务 检索目录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 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 义 (1)探究杨志的出身和押送 生辰纲的原因,应该选择阅 读哪几回? _ _ _ 关注情节探究小说人物,一般可以关注情节突变处。如 一个人突然闯入别人的生活或突然从生活中消失 导致人物命运发生改变。骆驼祥子中就有许 多这样的情节突变处:大兵突然出现,夺走了祥子 的新车,让他长久的努力化为泡影;小福子绝望自 杀,让祥子精神彻底崩溃 (2)列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