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1123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汇报篇一:监视居住思想汇报篇一:关于的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今年3月5日,我们伟大的祖国隆重召开了全国,共商国事,关注民生,深谋发展,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深为自己所处的盛世感到自豪和兴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为我们每个青年知识分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一年一度的全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公共讨论的民主平台,集合代表委员及公众的智慧,探求当下中国各领域问题的解决之道。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契合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人民实现民主权

2、利的重要途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鲜明的特点,也从根本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区别开来。它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治国理念。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中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那些惠民政策和一些就业政策。此次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共提交大会发言833篇,提案6069件和社情民意信息1341篇,主要建议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定农产品价格,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等。国务院已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反复推敲和认真修改,共修改19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9处,包括新增加强校园安全、建立健全生态

3、补偿机制、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内容。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通过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通过前作了多处修改,但尚存争议的第73条不在修改之列。该条款主要规定,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等。20XX年,“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注定将是一个不平凡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这次大会是在我国发

4、展进入“十二五”的黄金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召开本次大会,而开好这次大会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再接再厉、同心协力、日新月异、开拓创新,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保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继续奋斗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广开言路,吸取各界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

5、、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从报告中,我们能得到很多启示,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更清楚的了解国情,更好的关注未来。它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更要求我们了解国情,进而立足国情,立足自身现实,规划自身发展。只是我国政治事务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识和符号。我认真学习了本次“”的精神,我们深信在党中央领导下,一定会把握重要的历史机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必定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现实。值此佳际,作为中国新时

6、代的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关注时事,并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与工作中,当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最大的骄傲。篇二:监视居住的适用与完善目录一、监视居住概述 . 2(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 2(二)监视居住的分类 . 2二、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历史弊端及存废之争 . 3(一)监视居住制度历史弊端 . 3(二)存废之争 . 4三、监视居住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 . 4(一)制度规定的可商讨之处 . 4(二)制度规定的不明确之处 . 7四、监视居住制度的司法完善 . 9(一)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场所选择 . 9(二)关于监视居住向逮捕的转化 . 10(三)关于保护监视居住中的隐私权 . 10【

7、参考文献】 . 12监视居住的适用与完善吕顺 1234001253331【内容摘要】 监视居住作为刑事诉讼法这一严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身有着其他强制措施不可替代的品质和价值。作为在20XX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中非常热议的一项制度,监视居住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但其规定仍有可进一步商榷、不清晰之处。在理论上,对它的探讨远没有取保候审等其他措施来的热烈;在实践中,对它的执行和适用也存在着更多的问题。监视居住制度作为一项不同于取保候审的非羁押性刑事强制措施,有着一定的地位。我们应坚持司法完善,将不清晰的制度构建解释清楚。【关键词】强制措施;司法完善;重大变革监视居住的适用与完善监视居住是我国

8、刑事诉讼法确定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制措施。有其自身制度价值和存在意义。但由于现有立法原则性过于死板和立法粗疏,导致其本身可操作性较差,执法操作不易把握,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在司法实践中很少适用。正因如此,学术界存在着关于监视居住制度的存废之争。笔者认为,监视居住制度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仍有存在的必要。但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立法完善。一、监视居住概述(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监视居住的概念监视居住: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限令在规定的期限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加以监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9、该制度设立的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或妨碍刑事诉讼,以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其手段是将犯罪嫌疑人的活动区域适当限制。它是一种强制强度界于取保候审和刑事拘留之间的强制措施。2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历史沿革早在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中即已规定了监视居住。1979年刑事诉讼法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过于笼统,而且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作同质化适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及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监视居住期限以及变更等内容,但并未改变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同质化的问题。20XX年刑事诉讼法中对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规定只有首先符合逮捕条件,并且具备一些法

10、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才能适用监视居住,也就是说,符合逮捕条件是监视居住的大前提。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有了增加,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监视居住的条款,明晰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的区别。(二)监视居住的分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监视居住分为住处监视居住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两种。 第一,住处监视居住。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的监视居住; 第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指在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指定的居所执行的监视居住。 原则上,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的;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11、、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相对于住处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置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对其正常生活的影响更大,需要予以特别规范。二、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历史弊端及存废之争(一)监视居住制度历史弊端1适用条件与取保候审混同监视居住制度的设立,其存在原本是为了减少羁押性强制措施的使用。然而,根据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作为一种性质为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与相同性质的取保候审制度是一样的。监视居住制度缺少自己独立的适用条件,其空间就很容易遭受取保候审制度的挤

12、压,从而丧失其独立的生存空间,一旦实用性不强就很容易被废弃不用。司法实践中,监视居住的适用率远远低于取保候审,其原因之一可能即在于此。2监视手段匮乏、落后导致适用的“两极化”在监视居住的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视手段,监视居住的执行走向了两个极端。嫌疑人要么在指定的居所被监视居住,从而被变相羁押;要么在自己的住处被监视居住,从而放任自流、缺乏监管。由于监视手段的匮乏及落后,在实践中,监视居住主要是采用派人监视的方式。但对在自己的住处被监视居住的嫌疑人实施24小时监控所能发挥的效果一般,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侦查机关是不会采取这种监视居住方式的。事实上,绝大部分被监

13、视居住的嫌疑人、被告人是在派出所、宾馆、招待所、拘留所等处被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派人24小时看管,只提供必要的食品和水,在这种情况下,嫌疑人、被告人事实上是被变相羁押了。(二)存废之争从监视居住的实行以来,是否被废除就伴随其左右。1997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制度作了补充和改善,从而结束了该制度的存废之争。但其自身问题依旧很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适用空间狭隘等问题,使其陷入存废两难的境地。因此,学界出现“取消监视居住”和“完善监视居住”两种说法即“废除论”和“改造论”。“废除论”认为,监视居住存在许多问题,适用成本非常高昂,而且适用率比较低,又容易变相羁押嫌疑人从而侵犯人权,基本上不为侦查机关

14、所采用,那么,不如干脆将监视居住制度予以废除。“改造论”则认为,现在我国非羁押性的强制性措施很少,亟需监视居住这样的非羁押性的强制性措施来减少审前羁押率。况且,监视居住的种种问题是可以进行改造来解决的。除此之外,有些情形适用逮捕和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均不适合,监视居住这一措施正好可以替代这两种强制措施,有其特定的适用价值。因此,合理的做法是针对监视居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发挥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三、监视居住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度的制定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随着立法的修改监视居住制度逐步完善,可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监视居住制度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是制度规定的可商讨之处立法对制度规定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规定的不明确之处由于立法对相关制度设计的不明确或没有规定而可能引发的问题。(一)制度规定的可商讨之处1.适用条件的不确定性加强监视居住制度的独立性与衔接性,是20XX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大课题。立法将监视居住定位成适用于逮捕条件而有其他特殊情形则不宜逮捕的羁押性替代措施。在其适用上仍具有不确定性。第一,制度中的“逮捕条件”就存在两说。在20XX年刑事诉讼法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