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0277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主义与影视文化(周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主义概念 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是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崛起的第四大艺术思潮,其中包括许多大小文艺流派。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受其影响,它是现代西方艺术潮流中的重要流派。 现代主义相信那些“传统”形式的艺术、文学、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型态都已经过时,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过时的东西扫除并且重新创造文化(翻页) 现代主义鼓励人们去重新检视从商业活动到哲学等这些既存事物的每一个面向,找出在里面有什么东西是在“阻碍”进步,并且将那些东西替换成新的也因此更好的东西,来达到那些旧有东西原本希望达成的同样目标。 本质上,现代主义运动认为崭新现状都是具有永恒性及内在性的,因此大家必须

2、调整他们的世界观,接受这些新兴而同时也是美好的事物(翻页)现代主义流派分为 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四种 在这里不展开讲,以后接下的同学会做详细介绍。(翻页)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首先、现代主义与其他思想一样。是以哲学思想为其根源在艺术上的表现。现代主义是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或者说是其哲学的艺术表达。就艺术思想而言,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但这种不满和否定是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危机意识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翻页)其次、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渊源

3、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并深受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及弗洛伊德、莱格心理学的影响。在艺术观上强调自我,强调主观。强调直觉和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因此,现代主义往往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翻页)第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是其哲学思想和美学简介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许多全新的艺术手法以表达其“全新”的观念。例如,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显示瞬间的印象和幻觉。他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启发创作方法。弗洛伊德说:“艺术即做梦”。引导超现实主义有表现梦幻的潜意识。(翻页)关于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我们先一起来了解欧洲先锋电影:

4、 先锋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它是截至那时为止西方文艺中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的大汇合。19201930年代,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意、法等国出现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和“电影眼睛派”等电影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业开始恢复。对于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们,电影艺术既没有传统也没有任何陈规旧套可循。他们的探索与实践继续了格里菲斯时代的美国电影的实验性,并逐渐地形成了实验电影的概念,一些电影实验室和电影俱乐部相继诞生。从而使本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艺术的中心从美国转回到欧洲。法国、德国和苏联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及其作

5、品,同时也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及其著作。从1917一1928年的10年间,在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了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电影文化现象,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这一运动本身并不以叙事故事和商业营利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翻页)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20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好莱坞电影叙事形式的出现,以强大的竞争力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在艺术上停滞不前,商业化倾向却愈加严重。欧洲电影艺术家们意识到好莱坞不仅要垄断世

6、界电影的物质市场,而且还将要垄断世界电影的思想意识。为此他们产生了振兴自己民族电影艺术的强烈愿望,并掀起了一场电影美学运动。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西方社会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从而加速了上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不同的艺术主张和手法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发展,比如: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等。特别是一些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中坚分子也转而投身到电影艺术的美学探索中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电影艺术的得天独厚的科学性和现代性,意识到电影比较其他艺术形式对于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最完美的,而对于艺术家的思

7、想、幻觉的体现也是最直观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一个令人眼花绦乱的欧洲先锋派电影的繁杂的艺术状态便呈现出来。(翻页)先锋派电影特征 它试图突破既有的叙事模式,运用各种现代主义手法进行电影语言形式的革新,共同美学特征是反叙事、非理性和抽象性。 先锋派电影表面上是对于电影叙事的反抗,实际上对电影语言表现可能性的探讨,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翻页)先锋电影代表作是:卡里加里博士 这部影片于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这部电影的特色并不在于表现情节的荒诞,而主要反映在布景、

8、服装、化装以及画面的独特效果上,其画面和布景都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如画在幕布上的简化布景、明暗鲜明的强烈对比、奇形怪状的几何图案突出棱角和线条等等,最大限度地渲染了画面阴森恐怖的气氛。以扭曲透视、怪异的形状、奇特的光影,反映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变态心理,跟电影刚起步时追求真实的趋势相背离。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段对以后的电影影响颇大。可能光给大家这样有点抽象,下面我找了关于这部影片的部分片段,给大一个直观形象的感受。15分15秒(翻页)“第二次现代主义”n 二战后欧洲电影向人的内心世界转移,表现人类理想的破灭、人性的失落。以美国为例,美国当时的越战、后院独立、两次世界大战给国家造成极大的创伤,冷

9、战思维给国民带来的核恐怖,各地学生运动、民主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嬉皮士、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等。n 这种创作倾向与1920年代的现代主义相对应,被称为“第二次现代主义”, 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排斥现实主义电影手法,而是进行更为广泛的借鉴。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也叫做新电影运动,出现了席卷全球的法国“新浪潮”和费德里科费里尼、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伯格曼等电影大师,同时也出现了德国新电影、英国新电影、波兰新电影、匈牙利新电影、澳大利亚新电影等等。(翻页)从两次现代主义电影的比较可以看出1. 主题上,都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思考人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着重表现人的丰富、复杂、无

10、序、无理性的内心体验。第一次现代主义要解决的是能否表达的问题,而第二次现代主义探索的是如何更有效地表达。2. 两者都是某种意义上对现实主义的反动,第一次更为突出,第二次并非简单地排斥,而是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觉地的创新。如果我们把第一次先锋派电影运动比作电影童年时代所具有的反叛、调皮、幽默和轻松,那么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则是人到中年时所具有的那种深沉的困惑、疑虑。(翻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法国“新浪潮”电影1958年,法国因为与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导致政局动荡。大众强烈要求社会进行变革,重塑国家形象,寻找国家的希望和出路。于是在1959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出现了若干部体现新的电影观念和

11、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在得到政府专项基金资助下,由法国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其中包括夏布罗尔的表兄弟、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等。随后,从19581962年五年间,法国大约有200多位电影新人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给法国影坛以巨大的震动,并且象潮水一样迅速影响和波及到欧洲、亚洲、美洲等地,使得世界电影艺术在60年代出现了革命性变革。1962年电影手册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来定义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电影手册主编安德列巴赞是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也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精神之父”,巴赞培养了

12、一批青年评论家,他们大多日后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是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埃里克卢梅尔、雅克里维特等人。(翻页)法国“新浪潮”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三个方面第一: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弥漫在西方的信仰危机;五六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膨胀”造成的人文危机第二:哲学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盛行的存在主义思潮:历史与现实生存的虚无,世界的荒谬无序;人的孤独、盲目、无望,“他者即地狱”;选择生存的勇气。第三:电影史背景:法国模仿好莱坞,大量摄制商业性的、平庸的“优质电影”。(翻页)“新浪潮”的电影观念的核心是安德列巴赞的纪实美学。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 对立面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

13、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在叙事结构上强调,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而生活往往由一些松散的、分不清轻重主次的事件串联起来。“新浪潮”注重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2、场面调度理论 它的对立面是蒙太奇观念,巴赞提出了与蒙太奇美学截然相反的“场面调度”理论,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尊重观众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力,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的强制性、单义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3、作者电影观念 明确提出“作者电影”理论的是特吕弗。他于1957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近乎

14、“新浪潮”宣言的文章作家的政策,提出“作者电影”理论,三个基本条件:一、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二、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征;三、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涵义,导演必须通过他使用的素材来表现其某种个性,这种个性应贯串在他的整个作品中。特吕弗等人确立了导演是电影的中心位置,导演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而且导演完全可以象文学作家一样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翻页)“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点包括三个方面1、 作者电影个性原则,“新浪潮”电影不再以制片人为中心,而是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提倡编导合一,即兴创作,影片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效,大量

15、启用非职业演员。2、 叙事结构:打破了自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3、 叙事语言的两个方向:戈达尔跳接、拼贴,融现代与后现代于一体。 特吕弗自传体、场面调度,散文式结构,介于主流与艺术之间。(翻页)通过分析我可以得出:“新浪潮”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为:原创性、偶然性、杂合性以及反传统、反专制的个性化,通过电影艺术,表达了大众对法国新的精神力量的渴望。 (翻页)新德国电影 在“新浪潮”的冲击下,德国电影人也试图寻求突破。曾经是世界电影主要生产国的德国在战后一直被好莱坞控制,1960年代西德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为凸显了电影业的萧条。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德国人以后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奥勃豪森宣言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二十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在新德国电影中大多数都以反传统的形式,表现出反思、绝望、寻找和残缺的现代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