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0275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知识汇总.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知识汇总篇一: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结力学中三种常见力及物体的平衡 1、力的概念的理解(1)力的本质力的物质性力的相互性力的矢量性力作用的独立性 (2)力的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力作用的瞬时效果产生加速度a=F/m力的作用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的冲量I=Ft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力对物体做的功W=Fscos。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两个力相等的条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4)力的分类 性质力效果力2、对重力概念理解(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加速度g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赤道上最小,两极最

2、大。(G2MmR2?mg)?R?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g?g)?R?h(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悬挂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必过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3、弹力(1)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有弹性形变(2)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3)弹力的大小的计算根据平衡条件根据动力学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公式:F=kx、F=Kx控制变量法处理多弹簧形变引起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问题。4、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静

3、摩擦力的方向 假设法反推法(3)静摩擦力的大小(其数值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根据平衡条件根据动力学规律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是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依据。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公式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的面积没有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合力与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相关数学知识:正弦定理:2F2 1F3F1F2?sin?1sin?2sin?3余弦定理:FF12?F22?2F1F2cos3、合力的范围F1-F2FF1+F2应用判断物体在受到三个力或三个以上力能否平衡问题

4、即合力能否为零。4、三角形法则矢量三角形中的等效替代关系 用矢量三角形求极值问题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时,该三个力依次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则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且一个力为恒力,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变化引起的各力的变化情况,可由三角形法则判断。图5、力的分解的唯一性将一个已知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不唯一的。要得到唯一的解,必须另外考虑唯一性条件。常见的唯一性条件有:(1).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的。(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唯一的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F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的。

5、6、力的分解有两解的条件:(1).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由图9可知: 当F2=Fsin?时,分解是唯一的。当Fsin?F时,分解是唯一的。(2).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大小。如图10所示,分别以F的始端、末端为圆心,以F1、F2为半径作圆,两圆有图10两个交点,所以F分解为F1、F2有两种情况。存在极值的几种情况。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的方向,另一个分力F2存在最小值。 已知合力F的方向和一个分力F1,另一个分力F2存在最小值。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处理方法要注意运用等效关系(合力与分力)注意运用力的几何关系。注意判断力的方向。 整体法和隔离法 合成与分解法 (3)正

6、交分解法 (4)相似三角形法(5)对称法在平衡中的应用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Vt?V0?at,s?V0t12at, 2V0?Vtt 2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

7、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应用公式注意的三个问题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物 (3)注意减速运动中设计时间问题2.22s=aT ,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aTVt2?V02?2as sVt?V0?Vt,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2V02?Vt2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Vs22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Vt?Vs。22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V?at , sV12at , V2?2as , s?t

8、22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1、公式法课本介绍的公式如vt?v0?at,s?v0t1222at,2as?vt?v0等,有些题根据题目条件2选择恰当的公式即可。但对匀减速运动要注意两点,

9、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时一定是负值,二是题目所给的时间不一定是匀减速运动的时间,要判断是否是匀减速的时间后才能用。2、比值关系法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 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2s1:s2:s3: ?:sn=1:4:9:?:n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s:s:?:sN=1:3:5: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 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2:3:?:

10、n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t、t ?tN之比为:t:t:t :?:tN=1:2?1:?3?2?:?:n?n?13、平均速度求解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v?vts1度和的一半,即:v?vt?0?。求位移时可以利用:s?vt?v0?vt?t22t24、图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对称性分析法 7、间接求解法 8、变换参照系法在运动学问题中,相对运动问题是比较难的部分,若采用变换参照系法处理此类问题,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参照系变换的方法为把选为参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对象上,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求解。 三

1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V02(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上升最大高度:Sm=.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2g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t上?t下?(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V0. g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

12、界问题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分析追及与相碰问题大致有两种方法即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

13、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若对任何t,均存在y=f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0,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篇二:高中物理史实知识汇总物理史实知识汇总一、 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错误认识(古希腊)1.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到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不运动2.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有质量决定:质量越大,下落越快二、 伽利略(意大利)1.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惯性-小球斜面实验2

14、.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只与高度有关(从理论上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3. 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及规律的方法4. 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三、 牛顿(英国)1.发现了重力、万有引力的规律(没有得到万有引力常量的值)2.提出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运动学三大定律3.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光是一束粒子流(错误的理论)4.牛顿环-光的一种干涉现象四、 胡克(德国)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弹簧弹力的规律-胡克定律五、 开普勒(德国)发现太阳系天体运动三定律六、 卡文迪许(英国)通过扭秤实验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G=?m2/kg2七、 惠更斯(荷兰)1.从理论上成功的解释了波的反射、折射现象-惠更斯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