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0002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灾害总结.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灾害总结篇一:【免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总结表格篇二:高中地理整理之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内部);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一、成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二、分布(1)世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洋脊地震带(2)中国: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

2、湾四个多发区。三、特点(1)地震特点:地面剧烈摇动,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诱发其他灾害,防御难度大,社会影响远。(2)我国地震特点: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的多发区,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严重;地震西少东多;灾情东重西轻,由于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四、危害对地面建筑物、人、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五、措施(1)非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国际合作;(2)工程:重视防震体系建设,提高建筑的抗震强度,并实施一些预防

3、措施。(3)自救:六、备注1、震级每增加一级,能力约增加30倍左右。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3、南北地震带:约东经105滑坡一、成因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二、分布(1)普遍: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地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比较大的、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比较频繁的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2)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为东西分界线,东部稀疏,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

4、少。三、特点分布范围广,相对集中,爆发频繁,规模巨大四、危害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五、措施(1)工程:通过岩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锚固山体);建立护坡脚、挡墙等支挡物,阻挡滑坡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植树造林;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设置格栅坝,排导渠;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和滑坡易发的沟谷地带。(2)非工程:建立和完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3)自救:六、备注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滑坡体的位置高度以及体积大小。泥石流一、成因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

5、洪流。(必须有水的参与)二、分布: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华北和东北山地(暴雨引发泥石流)三、特点爆发频繁而猛烈,规模巨大,来势凶猛。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四、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五、措施参考护坡!六、备注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经102以西的高原上。泥石流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气象灾害热

6、带气旋(台风)一、成因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是世界上气旋最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热带气旋大于12级称为台风)示意图二、分布(1)世界: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的东部海岸。(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发达,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2)时间:夏秋季节为多发季节(7-11月)(3)中国:以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浙江沿海受灾最严重,其次为江苏和广西。三、特点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来势凶

7、猛,破坏力强,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四、危害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风暴潮:冲破海底,引起海水倒灌。五、措施(1)非工程:建立和完善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部门加强减灾管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国际合作;(2)工程: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固沿海防波大堤。(3)自救:台风天不出门,引导出海船只回港避风浪。六、备注台风也有助于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干旱一、成因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

8、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若长时间降水异常偏少(干旱)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活生产需要,甚至危及任何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则演变成旱灾。二、分布(1) 世界: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最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2) 中国:有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三、特点(1) 普遍性、渐发性(2) 中国: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四、危害(1) 因为气温高、温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

9、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2) 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行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五、措施(1)非工程:做好旱情监测预测工作,实施抗旱应急预案;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2)工程:人工增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跨流域调水;适度开采地下水;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修建水库或提高湖泊调洪蓄洪能力。六、备注1、 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原因。(1) 华北:春季降水少,且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形成春旱。(2)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10、形成夏秋旱,春旱次之。(3) 西南:夏季受西南干季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形成四季均可出现的旱灾。(4) 江淮: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7-8月)华北气象灾害多的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冬季风通道;临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篇三: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

11、,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2)地形地质背景: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2、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主要分布在西

13、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2)成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工程建设。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2)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4 洪涝(1)地域分布特点: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2)成因:自然原

14、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人为原因:植被破坏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占用河道5 沙尘暴(1)时空分布特点: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碎屑物质丰富;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6台风(1)时空分布特点: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2)原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地转偏向力的影响;7寒潮(1)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