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99320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目 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二一二年二月 摘 要:三国演义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它的成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例如儒教的仁义思想,佛教的色空思想,道教的自然无为等等。同时,三国演义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关键词:三国演义 中国传统文化 儒释道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frui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

2、lture. The book is ful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which abosorbs the Righteous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The confucianism includes many ideologies,such as Righteousness,Buddhism,the form of emptiness and Nature Inaction of Taoism and so

3、 on.Beside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s a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and also some huge spiritual riches.Keyword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traditional;Confucianism目 录前言 1一、 三国演义与儒教文化 2(一) 三国演义的仁 3(二) 三国演义的义 3二、 三国演义与佛教文化 5(一) 佛教的色空

4、思想观 6(二)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6(三) 关羽与佛教的渊源 6三、 三国演义与道教文化 7(一) 崇尚无作为的道教 7(二) 诸葛亮服饰与道教 8(三) 诸葛亮的道家法术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1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 前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的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动荡且纷乱的环境下,群雄逐鹿的故事。它自成书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三国演义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地理等等,被喻为是一部“政治、军事、地理百科全书”。历来的评论家都对三国演义有着极高的

5、评价,甚至连日本作家吉川英治也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之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1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演义本身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历来的文学史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视为是“时代累积型”的作品,就是说它不是由一个作家独立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期民间流传的过程,由一代一代的很多作者不断添枝加叶累积而成的,作者只是小说的最后写定者。2尤其是三国演义,它的故事流传了自汉末三国到明初的一千多年时间,比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故事都久。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对

6、罗贯中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据正史,采小说,正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3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和积累,应该说关于三国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而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主要素材来源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正史系统,另一个是俗文学系统。首先是正史系统。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的虚构和想象,但同时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它必须受到历史的约束,即几本的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历史人物等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其参考的主要史书为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 另外,三国演义还借鉴了北

7、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其次是俗文学系统。民间的三国故事在经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作加工和演艺之后,变得更加得丰富多彩。因此,俗文学系统中的三国故事往往更加得生动形象。隋朝的宫廷水上杂戏、唐朝的皮影戏等都对三国故事有所反应,唐宋诗词句中吟咏三国的也很多。北宋的时候,有专门讲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艺术“说三分”。元代的时候,出现了一部长篇的讲史话本,叫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中的故事内容,主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等都已粗具了三国演义的规模。金元时期以三国为题材的喜剧非常丰富,金代院本就有赤壁鏖兵、刺董卓、骂吕布等三国戏剧;元代三国题材杂剧超过60种,现在存21种。这些戏剧大都生动形象,人物性格鲜

8、明,且多以蜀汉人物为主人公,有很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正是在借鉴了各种历史资料,参考了各种通俗文化,再熔铸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才创作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罗贯中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国演义吸收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尤其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儒指的是春秋时孔子开创的学派,儒家又被成为儒学、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它曾经长期作为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释指的是释教即佛教,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撞击融合,基本实现了佛教

9、在中国的本土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它与中华本土文化密切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道教流传广泛,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李唐时期曾上升为官方宗教。一、三国演义与儒教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讲究忠孝节义,主张“德治”和“仁政”,崇尚“礼乐”和“中庸”之道。经过千年的流传,它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三国演义体现出来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伟大精神正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儒家文化的再现。例如,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

10、和代表着团结,团结代表着力量。演义中表现“人和”精神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演义第六十七回“张辽威震逍遥津”, 就是张辽阵营团结协作的结果;第七十一回赵子龙“汉水之战”的最终胜利,就是黄忠、子龙、张著等人密切配合,齐心努力的结果。儒家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国是一个动乱的豪杰并起,英雄逐鹿的年代,英雄们怀着建功立业的大志,在沙场飞扬着生命的壮歌。如周瑜就有“大丈夫处世,从事于人,不能立功建业,甘与腐物同尽,真可愧也”的豪言;赵云也有“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的壮心。三国的英雄就是奋斗进取的英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典范。又如孟子有“威武不能屈”之说,这是一种视死如

11、归,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只可杀,不可辱”人格尊严,它深深得鼓舞着一代代的英雄儿女。演义中多少英雄演绎着他们这种不屈的性格和视死如归的豪情,这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的话: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经受过各种各样的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而能经受住各种磨难的必定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就连曹操,他的英雄品格和坚毅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4张振军先生曾这样感叹:“但灵魂和意志又是如此强大和坚强。”5三国演义就有那么一群仁人志士,他们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磨难不妥协,知难而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

12、华丽篇章。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最后由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常”。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国演义成功的吸收了“五常”的精髓,特别是对仁和义思想的传承。下面就来讲讲三国演义对仁和义的传承和发展。(一)三国演义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有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所以它的基本涵义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仁政说

13、”的核心就是“民贵君轻”。这样把仁和政联系在一起,即要求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施行王道,使政治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仁政”、“爱民”、“民为本”历来为人们誉为“德政”“美政”而予以肯定。6毋庸置疑,演义中仁的最突出代表就是刘备,并且书中以“尊刘反曹”这样一个思想观念呈现。演义中的刘备不但“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而且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贤君”形象出现,作者为了表现刘备这一形象,几近夸张的描写,以至于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评价。当太史慈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后,刘备“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刘备与孔融素不相识,而能急人之所急,果是“仁德之人”也。在刘关张到安喜县就任后,“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而当“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之时,五六十个老人“皆来苦告”,可见一个爱民的好官多么受老百姓爱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之时,刘备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而曹操是作为刘备的一个对立面而出现的。在演义第六十回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