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98834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NVH技术研究概况(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NVH研究概况一、技术背景汽车的噪声( Noise) 、振动( Vibration) 、声振粗糙度( Harshness) 统称为汽车的NVH 特性, NVH 特性是研究如何解决和降低车辆运行中的噪声、振动、舒适性的问题,是衡量汽车设计及制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声振粗糙度又可称为不平顺性或冲击特性, 与振动和噪声的瞬态性质有关, 描述了人体对振动和噪声的主观感受,不能直接用客观测量方法来度量。乘员在汽车中的舒适性感受以及由于振动引起的汽车零部件强度和寿命问题都属于NVH 的研究范畴。从NVH 的观点来看, 汽车是一个由激励源( 发动机、变速器等) 、振动传递器( 由悬架系统和连接件组成)

2、和噪声发射器( 车身) 组成的系统。一般来说车辆的噪声源,主要包括: 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系统,高速行驶时的风噪声、轮胎噪声,车辆的振源,主要包括: 发动机,传动系统,不平的路面。传统意义上噪声控制就是降低声音的大小,仅仅考虑声级的大小和频率成分, 20 世纪6070 年代,西方各主要汽车公司开始关注汽车的NVH 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后,汽车界开始使用声品质,声品质主导的NVH 开发。我国NVH 研究起步较晚,自主品牌发展到现在只有10 多年的时间,从国际NVH 水平来看,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美国也不错,欧洲次之。近年来,国内企业中NVH 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如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

3、术中心,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其余合资企业在国内的NVH 工作主要就是物理试验认证; 而国内自主品牌大多处在样车试验改进(通常与国外试验咨询公司合作) 阶段,CAE能力及其与试验的糅合仍需加强。二、检索工具中国知识产权网;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http:/ 三、关键词及IPC分类3.1 关键词NVH技术;噪声;振动;汽车舒适性; 3.2 IPC分类号F02L%;F16%;B60%;B62%;四、检索策略S1 摘要=(汽车噪声与振动 or 汽车振动测试) S2 摘要=(汽车NVH or汽车噪声与振动控制)S3 S1 or S2 五、专利分析5.1 区域分析5.1.

4、1区域构成分析- 加入分析的专利文献中国地区占三成以上,国外的专利文献主要分布在韩国、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图5-1 NVH技术专利区域构成分析5.1.2区域趋势分析-图5-2 区域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图从分析图可以看出,中国的NVH技术专利起步较晚,从2008年才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日美韩等发达国家汽车制造技术已趋于成熟,专利申请量呈稳中有降趋势。5.1.2中国各省市专利申请量分析- 根据我国省市专利申请量分析图,可知主要分布在重庆、安徽、河北、浙江等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较快的省市,以及北京、上海、宁波等汽车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图5-3 中国各省市NVH专利申请量分析图5.2 专利申请人分析5.2

5、.1申请人趋势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几大汽车自主品牌公司,像浙江吉利、重庆长安、奇瑞汽车以及长城汽车等。其中奇瑞汽车和重庆长安开始研究年份较早,长城汽车和浙江吉利起步较晚。国外的一些专利申请人则保持平稳有降的趋势。图 5-4 申请人趋势分析图5.2.2申请人相对研发实力- 韩国现代的NVH专利技术研发实力较强,欧美国家相对趋于成熟,而中国的汽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图5-5 申请人相对研发实力分析图5.3发明人分析5.3.1 发明人趋势分析-图5-6 发明人趋势分析图就中国主要发明人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发明人主要集中在10年以后,这

6、与技术领域的年代分布峰值期一致。而国外的发明人则集中在2005年之前。5.3.2 发明人技术重心指数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发明人的专利技术重心倾向于F16,B60以及B62,而国外发明人则更多倾向于C08和C10.图5-7 发明人技术重心指数分析图5.4 技术领域分析5.4.1 技术领域构成分析-由图中看出,NVH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IPC号为B60、F16、F02、B60等。图5-8 技术领域构成分析图5.4.2 技术领域趋势分析-在几个相关的专业领域里,IPC号为F16和B60的发展趋势最明显,F02的相关专利相对平稳,说明这方面技术已发展相对成熟,而C08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2006年

7、,近几年又有被重新开发的态势。图5-9 技术领域趋势分析图六、专利文献清单1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岳洋,刘敬,杨豪,李莉,金建伟,刘强.一种汽车NVH板材P. 浙江:CN201626157.U,2010.11.10 2汤小生,马芳武,赵福全.汽车NVH试验辅助装置P.浙江:CN202522421.U,2012.11.07 3 陈宏,赵春,周登峰,顾小叶.仿风洞气流发生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汽车气密性检测方法P.安徽:CN101403647.6,2009.04.084 杨敏,李海霞,黄国昌.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P.北京:CN201922875.U,2011.08.105 陈宏,赵春,周登峰,顾小叶.

8、仿风洞气流发生装置P.安徽:CN201207011.2009.03.116 潘超,赵银森,张磊.一种减振块及装配有该减振块的前悬置横梁P.安徽:CN101722989.A,2010.06.097 李英钟.阻燃性和形状保持性增强的聚酯P.韩国:CN101679725.2010.03.24. 8 池诚,鄢烈,刘波,赵云超.一种微型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P.重庆:CN102305158.A,2012.01.049 靳春梅,顾彦,唐晓峰.一种新型副车架结构P.上海:CN201703433.U,2011.01.12 10 宋百忠,王海林,刘强,杨安志,赵福全.一种汽车振动噪声检测系统P.浙江:CN20252

9、2318.U,2012.11.07 11 井上敏郎,高桥彰,箕轮聪,中村由男,大西将秀.主动振动噪声控制装置P.日本:CN1573917,2005.02.0212 贺才春,杨军.铁路客车车辆振动噪声控制的表面阻尼处理方法P.湖南:CN1775604,2006.05.2413 王晖,王洋,董良,王宏伟,孙忠鹏,王楷焱.一种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噪声测试系统P.辽宁:CN203310507.U,2013.11.2714 朴英子.汽车发动机机油盘振动噪声性能分析方法P.吉林:CN102023074.A,2011.04.2015 裘进浩,季宏丽,朱孔军. 一种结构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P.江苏:CN1

10、01231847,2008.07.30 16 赵清鹏,李永生,门永新,陈勇,赵福全.一种电动汽车的噪声控制装置P.浙江:CN203211093.U,2013.09.25 17 孙金玮,刘剑,肖业贵,魏国.前馈型窄带主动噪声控制系统性能提高的方法P. 黑龙江:CN101976560.A,2011.02.16 18 鲍晓华,吴锋,吕强,刘谋志,李佳庆,方勇.一种降低汽车爪极发电机电磁振动噪声的方法P.安徽:CN103066714.A,2013.04.24 19 季宏丽,裘进浩,朱孔军,赵永春.无需外界能量供给的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装置P.江苏:CN101414192,2009.04.22 20 王晖

11、,王洋,董良,王宏伟,孙忠鹏,王楷焱.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噪声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P. 辽宁:CN103278340.A,2013.09.04 21 沈辉,季宏丽,裘进浩,朱孔军.基于能量回收的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装置P.江苏:CN101488033,2009.07.2221 张明明,周裕,成利,徐建中.一种流体及其诱发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技术P.北京:CN102032244.A,2011.04.27 22 汪海燕.用于汽车噪声测量的R-Cabin混响箱及其试件的固定装置P.江苏:CN103267805.A,2013.08.28 23 郝奕,于俊鹏,孙玉刚.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多通道主动噪声控制装置P

12、.湖北:CN201317323,2009.09.30 24 张成才,王存贵,王文彪,王丽梅,刘亚雷,张子文,凡春.一种汽车噪声试验室的整车半消声室弧形屋面施工方法P.天津:CN102268922.A,2011.12.0725 张戎,张勇,王军华,糜长军,王海春.汽车噪声综合测试系统P.江苏:CN201666815.U,2010.12.0826 喻军.汽车噪声模拟装置P.浙江CN203083696.U,2013.07.24 27 彭彦昆.利用声波干涉方式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及噪声控制方法P.北京:CN101231846,2008.07.30 28 陈皓.噪声控制装置及具有该噪声控制装置的语音接收系

13、统P.广东:CN102545931.A,2012.07.04 29 李宁荣,邱小军.液压泵有源噪声控制系统P.江苏:CN1694161,2005.11.09 30 安双利,钱锐,陆成鹰.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振动测试分析系统P.上海:CN202648904.U,2013.01.02 31 翁家庆,文万斌.一种汽车振动增压器P.云南:CN202732104.U,2013.02.13 32 郭熛,邰小琴,冯鹏,王育春.液压振动控制单元P.天津:CN203297184.U,2013.11.20 七、结论经检索、统计和分析,目前汽车NVH的专利技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重庆、安徽、河北、浙江等自主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汽车产业发达的城市。中国在该方面的专利与国外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NVH技术从2008年开始逐渐被重视,主要由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公司以及国内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研究发展起来。近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