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097900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效应大全3 01 14(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效应大全,chunchun,1、蝴蝶效应:,起源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症状 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2、 狄德罗效应:,起源 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

2、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症状 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要求配套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3、齐加尼克效应:,起源 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3、。,症状 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4、罗森塔尔效应,起源 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日久,女神竟然奇迹般复活,并成为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说明,期待是一种力量。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项理论。此理论有一个我们最常听到的例子:,两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

4、人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个真正的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症状心理暗示。当别人给予充分信赖和期待的时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困难便会得到解决。反之便被低迷的情绪主宰,最终失败。,5、蔡戈尼效应,起源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

5、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症状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6、阿基米德:酝酿效应,国王怀疑工匠在为自己制作的金冠中掺了白银。而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 尝试了很多想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

6、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阿基米德式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心理学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

7、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7、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 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 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 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 生颓废情绪。,8、首因效

8、应,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 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 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 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 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 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貌取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好感, 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9、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

9、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 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先入为主),10.名片效应,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 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 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 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 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 人在交往时,如果

10、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 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 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 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11.异性效应,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 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 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 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 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 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

11、现她除了 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 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异性效应“。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 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 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 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 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12、“酸葡萄”心理和“甜柠

12、檬”心理,“酸葡萄 ”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 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 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 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 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 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 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 己,逐渐增强自信。,13.糖果效应,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

13、“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 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 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 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 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 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以防 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 脆躺下睡觉 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 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 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 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 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 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