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7880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制度.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制度篇一:中美之比较中美之比较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内容摘要: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将中国与美国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中国教育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教育体制 教育方法 教育观 知识观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

2、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所谓的“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当下的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绝大部分都是应试制度。比如中考、高考,包括以后的考研,大多都是以分数为硬性指标。这样的应试制度很显然有不小的弊端。一、注重分数的

3、同时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如今考试大多考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考试的技巧,而且所考的内容只是学生学习了的所有内容中的一小部分。有的人也许并不会什么东西,但卷子里考的很多内容都是他本人会的,这样考试就不公平,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含盖了很小的一个范围,对那些认真学习的人来说这个考试是不公正的。同时这样的制度会误导学生,认为只要记住知识就行了,而使他们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最后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二、偶然因素大,不能很好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众所周知,考试很多时候要看临场发挥。而如今许多考试都是一锤定音,比如高考。这就导致了不少优秀人才在发挥失常的情况下被埋没的现象,导致许多时

4、候,在考场上,运气也成为考试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综上可得,中国如今成功被选拔的人才的特点包括了:实力、运气与临场发挥。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国当下存在不少弊病,都说仍需改革,但是许多年来改革的成效并不大。就像数年前说要为学生“减负”、如今说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是这些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要从如此多的学生中选拔人才,除了应试教育这个方法以外,其他方法实施起来的难度更加大。所以说,要进行改革,要有效地打破应试教育这个“金科玉律”,难度非常大,这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教育模式:美国教育比较注重自学。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

5、学术研究能力。教师讲的内容与教材上的差异很大。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教授的作用是引导,讨论主要是让你对读过的内容提出看法,作出批评。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理工科学生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实验完后,要写实验报告,他们的紧张程度更高一些。学生通过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合格后才能获得学位。此外,美国大学在收本科生时就很有特点。学生们考取的往往是某某大学而非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学生们主修哪种专业,并不是在入学前就已确定下来的,

6、而是让你在这所学校学上一年后,再来选择。这种选择完全凭学生个人的专长、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的需要,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兴趣是入门的最好老师,只有学习你喜欢的专业,你才能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才肯钻研,才能出成绩。而且大学毕业后也很少有用非所学的情况发生。还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入学后是没有固定班级的。由于学生自选专业,并按规定的学科门类和学分要求自选课程、自选授课教师,因此班级是流动式的。班级学生的组合因课程的不同而变化,在一个班级里往往既有大一的,又有大四的,每个教学班的人员构成都是不同的。即所谓的学生常换而老师不换型。比起中国大学从大一到大四不变的班级建制,这种班级

7、由于人员不固定,缺少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也缺少同学间的深入了解和相互沟通,相互间很难培养起深厚的感情。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符合美国社会对人个性化要求,完全由学生来主宰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我感觉这种各自为战的独立式学习,虽有某些缺欠,但它给了学生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已经具有了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利于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相比之下,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

8、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

9、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要彻底更改中国的传统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弥补缺点,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出中国式的教育体制制度。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篇二:西周的西周的1、学在官府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

10、接触。“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2、小学与大学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与其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有关,贵者入学年龄早,反之则晚。八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至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如国之小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

11、平民子弟入小学的年龄。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学: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学;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推荐选拔,方能入学。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20岁入大学。大学的学程为9年。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乐教的组成部分)、书(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

12、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加政事)。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为“小成”;第九年考核合格,结束学业,称为“大成”。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俸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之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不再使用。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规模和等级也有差别。天子的国学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有“五学”之称,即辟雍(又称为学宫)、成均、上庠、东序、瞽宗;诸侯所设的大学半面临水,称为泮宫。3、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大学、小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乡学的入学对

13、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子弟。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即“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内容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乡大夫选择秀士报送司徒,称为选士,司徒从选士中再选择优秀者升入大学,称为俊士。选士免乡中赋役,俊士免国家赋役。4、家庭教育贵族奴隶主子弟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确立初级

14、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的教育局限在家庭之内。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明显的计划性。5、“六艺”教育六艺是起源于夏代,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际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1)礼乐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的仪式(礼)和音乐舞蹈(乐)。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

15、的中心。礼着重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周礼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所必需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西周国学由大司乐管理教务,重在主持乐教,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其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2)射御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

16、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时期以车站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大学比小学程度提高,诗、书被列入大学学习内容。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相当成熟,字体为大篆,文字构造规律被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数在西周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对儿童进行的数的教学,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的符号,然后应用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