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7728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国情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必然要求。只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今后的行动上,贯彻在工作学习当中,才能提升全民族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

2、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在学生中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树立起青少年高尚的荣辱观。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规范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在社会当中要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舆论力量的倡导和推动。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让人

3、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生活中逐步的靠近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是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是形成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的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意识的主流来说,这种变化是好的,但是仍然不能避免一些黑暗现象的发生。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也有违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

4、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新的标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要有明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自己。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仁、义、礼、信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中的支柱,铸就了明荣辱、知礼义、尊德性等宝贵的民族性格。“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

5、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的发扬。我党诞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解救那千千万万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同胞们,雪洗中华民族之辱,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宝贵的革命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的概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具有发展意义的道德规范准则。从“四爱”道德规范准则到“学习雷锋”活动的广泛展开;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四有”都体现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实践历程。“八荣八耻”不但继承了这些优良的传统和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我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新的时代,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目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发扬民主等时代新风。“八荣八耻”吸气精华,去其糟粕,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其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各种美德为其积淀,形成了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