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7635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孔和情绪实验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觉加工:面孔和情绪姓名:赵佳娴 学号:112032013054 班级:13心理 摘要:目的 考察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是否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 方法 用E-prime软件编写程序,采用5点评价法来让被试对材料进行打分,对35名大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都能正确识别出不同的情绪面孔,且结果没有差异。 结论 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被试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不会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 关键词:面孔识别 情绪 加工时间 1 引言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

2、情一书中提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即使是婴儿也能正确的识别和表现出愉悦、伤心、愤怒等表情。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正确的识别他人的情绪面孔并对其做出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关系到个体社会交往、沟通的成败。因此,研究情绪面孔的识别有重要的意义。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前人对此有许多不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

3、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

4、再评价。因此,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基本假设:1)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在基本感知觉信息加工完毕之后进行的,如果加工时间太短,则不能很好地识别情绪;2)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 为了考察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是否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将被试分为3组,给他们呈现微笑或严肃的面孔,让他们对其微笑程度做出5点式的评价,各组照片呈现时间不同。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能否正确识别不同情绪的面孔,以及对于面孔的情绪识别的结果是否有差异。实验假设: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都能正确识别出不同的情绪面孔,而且结果没有差异。2 方法2.1 被试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5、35人,平均年龄20岁左右,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色觉正常,均为右利手。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2.2.1 实验仪器计算机,E-prime软件,键盘。2.2.2 实验材料16张成年人的面部照片,其中8张微笑,8张平静或严肃。2.3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为23的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有两个:因素一(组内):照片的脸部表情:平静或严肃、微笑;因素二(组间):照片呈现的时间长短:2500ms、500ms、100ms。因变量为被试对情绪面孔的评价,采用五点量表的计分方法。2.4 程序2.4.1 将被试分为三组,各个小组照片呈现时间分别为2500ms、500ms和100ms。不同小组之间互不影响。2.4.2

6、 请被试坐好,开始阅读指导语。指导语为:“您好!感谢您参加本实验!:)本次试验中,您将会看到一些脸部照片。请根据提示,对这些照片进行评价。实验分为三个小节。每节开始前会提示评价的维度,之后呈现16张不同的照片。评价采用五点量表,请把手指放在数字键15上面。每节结束后有30秒的休息时间。16张照片重复使用3次。整个实验持续69分钟。实验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请举手向主试示意。准备好了请按空格键开始。:)”2.4.3 被试准备好之后开始第一节实验。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上的人是否在笑,1为“严肃”,3为“平静”,5为“微笑”。被试评价完16张照片后休息30秒。2.4.4 第二节实验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上的人的性

7、格,1为“严肃”,3为“平静”,5为“和善”。被试评价完16张照片后休息30秒。2.4.5 第三节实验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上的人的情绪状态,1为“生气”,3为“平静”,5为“愉悦”。被试评价完16张照片后实验结束。3 结果3.1 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对面孔情绪的评价结果表1 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的评价结果的统计表加工时间NMeanSD平静或严肃2500ms132.010.560500ms102.140.232100ms122.110.375总计352.080.417微笑2500ms134.610.227500ms104.300.504100ms124.540.417总计354.500.398 3.2

8、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结果的差异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2 对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dfFp照片情绪1563.301 0.000*加工时间20.4640.633照片情绪*加工时间21.5130.236注:*表示差异比较显著,*表示差异非常显著由表2可以看出,被试对不同情绪面孔的照片的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被试均能正确判断照片上面孔的情绪;而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即不同的加工时间不影响被试对于情绪面孔的判断;两个自变量之间交互效应不显著。4讨论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加工时间下,被试都能正确识别出不同的情绪面孔,而且结果没有差异,验证了实验假设。被试

9、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没有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这说明了在情绪加工方式的两种对立的基本假设(1、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在基本感知觉信息加工完毕之后进行的,如果加工时间太短,则不能很好地识别情绪;2、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中,正确的是假设2: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假设1,因为信息加工在大脑中是极为迅速的,感知觉加工和情绪信息的加工有可能在100ms之内就完成了。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做情绪识别的脑电研究,结果将会更加准确。5结论情绪信息的识别是相当快速的,基本与知觉信息的加工同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识别。被试对面部情绪的识别和加工不会受到加工时间的影响。6参考文献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32-4402马聘聘,王异芳,魏萍.消极情绪面孔识别的认知偏向性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年2月第20卷第2期3王赟,杨世昌.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13年第26卷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