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7408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论文 论易经与命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易经与命运刘鑫海 摘要:是否存在命运这一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争论不休的。自古以来,中国的先哲们就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有命运的存在,论语颜渊载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于是就有人抨击儒家的宿命论,如墨子、东汉王允。但徐复观先生又指出:“由上面王充对孔子所提出的问题(见论衡问孔),可以断定他的理解能力是相当的低,而且持论则甚悍;并且他始终没有把握到学术上的重要问题。”(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366页)所以到现在,人是否生来就有命运的安排仍旧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关键词:命运;存在;可知;主宰;改变引言命

2、运:指生命的经历。命指生命,运即经验历程过去,现在,未来。命运到底是否存在?命运到底是否可知?命运到底由谁主宰?命运到底是否能改?命运是古人对生命的认知。古人认为“天”能致命于人,即为“受命于天”,因此,所谓命运就是天命。相传在中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对命运的不同的看法,如玄学(易学)认为命运即先天八字决定的个人行为、言语、性格、情绪、一生经历、疾病、死亡、婚姻、子女、事业、财富、学历、面相、高矮、胖瘦等等,总之命运是一个人的一切,人在出生的第一次呼吸第一口空气起,当时的五行力量就把命运注定了,然后人生

3、起伏的每一段时期,都是命运在当时的空间力量的具体表现。命运是一种让我们敬畏的东西,我们害怕它给我们带来灾祸,却又期待它给我们带来福音。似乎是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被命运所主宰,它决定着我们的将来的祸福。人最无能为力的是对于命运的安排;人最游刃有余的是对命运的选择;人最责无旁贷的是对命运的守护。命运啊!你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你又在哪里?1命运是什么?“天令之谓命”,“命者,天之令也”。见汉书董仲舒传。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简文注:“运,徙也。”第一句话是说:上天的号令就是天命,就是天的命令。第二句话是指:鹏鸟在海面上飞行,所以运就是迁移。可见,“命运”的基本含义是:“命”是“运”的,“命”是移徙、运

4、转、运行的,也就是说,“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的:每有一个善念,命就变好一点;每有一个恶念,命就变坏一点。天长日久,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常言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来运转”,易传所说“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止恶行善,顺应天道,就能使命运越来越好),正是此意。2命运是否存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

5、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孟子万章上)朱熹注:尧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孟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早已指出:“惟中国旧说论命多歧,即如孟子莫非命也,又曰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与前说背。话出一人之口,前后不同,此何故耶?

6、诸君将此说研究清楚,则命之有无可以决,然于中国学术前途亦有莫大之利益。” (刘师培左盫外集卷十五定命论,第9页。盫n:古同盦,覆盖;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同“庵”,多用于人名)3命运是否可知?此处之“知”:有体知和预知两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s等待)之,所以立命也。所以说命运石可以被感知到的,孔子说“五十岁就可以感知到天命了”,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的,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的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

7、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这也就是命运的可知了。4命运由谁主宰?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求取,谋取)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失去)而已矣。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 s等待)之,所以立命也。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周易乾文言载孔子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明云谷禅师: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

8、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云谷禅师:法名法会,又号云谷。祖籍浙江省嘉善县胥山镇,俗姓怀,出生于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红尘,立志出家,投在本乡大云寺一个老和尚座下,剃度为僧。)明袁了凡: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袁了凡:明朝重要思想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中国传统命运观的主流和核心是命自我立。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刘述先:“生命的历程是变化无常的,但生命的定盘针却把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中国哲学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最深刻也最平常的智慧。” (中西哲学论文集页377,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所以说命运的

9、主宰是我们自己,修身行道至善方可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天最初只是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命运,但是却并没有定论,最终自己命运的形态是有自己决定的,所以说才会有命自我立一说。5命运是否能改?由“命自我立”自然可以推知命运能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非人定胜天思想)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唐代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宰相、封邺县侯的 李泌,在与唐德宗李适谈论时说: 天命,他人皆可以言之,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政刑皆无所用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 (宋)范祖禹:唐鉴卷十五德宗四吕祖认为,人要修道得度,“必志、行、命、缘、福、德

10、,凑合兼美,斯得之矣。六者之间,命禀于有生之初,人可移之;缘结于累世之前,而人莫测;志在乎自立,行在乎自修,福在乎自作,德在乎自成。陈贵一问:“人之寿数可以力移否?”(程颐)曰:“盖有之。”棣问:“如今人有养形者,是否?”曰:“然,但甚难。世间有三件事至难,可以夺造化之力: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养形而至于长生,学而至于圣人。此三事,功夫一般分明,人力可以胜造化,自是人不为耳。”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程颐:天命不可易(改)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王船山:君相可以造命,邺侯(唐代名相李泌)之言大矣!唯能造命

11、者而后可以俟(等待)命,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推致其极,又岂徒(只)君相为然哉?惟循理以畏天,则命在己矣修身以俟命,慎动以永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 (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德宗三) 所以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唯一方式就是行善积德,以自身的德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积善成德方可以成圣称王。6如何改造命运?改造命运的唯一途径:以德配天,止恶行善。以德配天,止恶行善,是儒道佛三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皆见论语)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12、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弟:悌,敬爱兄长。)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7结论命运是上天对一个人的安排,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是人命运的管理者,“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命运石存在的,而且命运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感知到命运的存在。虽说命运是被上天所初始的,但是人的命运却是被自己所决定和主宰的,所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通过不

13、断地积善,从而不断地让自己的命运转变的越来越好。命自我立,积德成命。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兮五读书,六勤奋兮七贵人,八天时兮九地利,十靠人和及养生)以上十徳真言是古人历代总结得岀的结论。成功者要具备十种条件方能获得富贵与否的人生命运。古人把命,运,风水放在头等位置上,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不足要努力读书增长知识,积善德及品德高尙,勤奋有上进心,才有贵人扶持,在适当的形势和时间发挥自己所长创一番事业。成功者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就是易经文化唯物辨正法的精髓所在。参考文献:1专著黄寿祺.易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专著孟子.孟子.武汉:崇文书局,20123专著曾小平.论语疏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期刊楼纪洋.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杭州(周刊),2013,第6期:P48-495论文刘玉平.周易人生价值论研究.山东大学,20026论文丁丽琼. 周易忧患意识研究. 曲阜师范大,20137论文向雅丽.周易“时”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138论文娜塔莎. 周易的天道观. 北京师范大学,20129论文鲁旭. 周易中的“德”、“断”关系研究. 中南大学,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