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675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忆江南教学设计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词作品中情感与美的熏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的呆板方法进行教学,把一篇篇名篇佳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品的无穷魅力。忆江南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采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领悟赏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来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欣赏美、鉴

2、赏美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2、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3、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教学重点:感悟作品的美。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实录:【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简

3、介词的基本知识】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学生看书并思考)生回答问题:(略)师归纳: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了解作者及作品】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生一: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生二:白居易是

4、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学生自由读文)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进一步品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

5、少个字?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

6、首词的精妙所在。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师:这两句好在哪里?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

7、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师:哦!快讲讲你的创意。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

8、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生7:我觉得首

9、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师:你讲得真不错。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师:说说你的看法。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师:

10、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师:哦!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快说说。生1:我刚才又读了读这首词,虽然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述只写了春花与春水,可我一闭上眼睛,就像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一般,不仅看到了红火的花、碧绿的江水,还看到了好多。有孩子们在放飞筝,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泳,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人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劳动、歌唱。师:很好!你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同学们,我们去品味一篇文章,欣赏它的美,不能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的描述。我们应该通过文字表面的描述,想到文章以外更多的东西。下面让

11、我们一边听课文录音带,一边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江南春。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配乐录音带,一边展开想象)【结束语】师: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作者描述了美丽的江南春天,抒发了他对江南难以忘怀的情结和无尽的思念。词虽然短小,但特具情味,又能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已,确实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一起欣赏了它的无穷魅力,对它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相信作者白居易和这一首忆江南将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只是想改变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进行一些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尝试,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12、在整个40分钟的时间内,我始终被学生的激情感染着,我不仅为与学生一起欣赏忆江南这名篇佳作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更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1、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爱作品的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凸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3、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前提。有的教师说:“我也想进行教学尝试与改革,可是我的学生素质太差,跟不上。既费事又耽误时间,还不如按老一套进行来得稳当。”作为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其实,学生是很棒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