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6667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书院制度.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旦大学书院制度篇一:书院制度初探书院制度初探摘要本文分别通过叙述书院的起源与特点、书院联邦制、书院的意义三方面,简要概括并总结了书院制在国内国外各大高校的情况。关键词书院书院制度书院联邦制正文随着复旦大学在20XX年新学期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今年9月,苏州大学开始试行“书院制”的全新管理模式。在苏州大学古朴的钟楼礼堂前,该校“敬文书院”的首批111名大学生日前在这举行了开学典礼。以“教育改革先锋”著称的南方科技大学近日举行了“致仁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该校首个书院有了自己的名字。在香港,有一所大学已经实行书院制近半个世纪,且

2、目前仍然是香港惟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这所大学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不但大学,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学者个人也开始了探索恢复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书院文化”。(一)书院的起源与特点1. 什么是书院制度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书院的特点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书院

3、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组织管理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书院的负责人一般称为山长,书院的管理人员除山长外,有的还设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教育教学等事宜。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第二,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而且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异。教学则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对学生的考查,亦注重德才兼备和平时考核。学生有日记册,书院里的季考或岁考的成绩要参照平时成绩斟酌给定。第三,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4、书院所订学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第四,书院经费自主。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其经费亦号称多途,既有名人捐款,也有官方赐学田、赐房屋等。书院的开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第五,注重形成独具的特色。宋明之际的书院,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都注意形成自己书院落拓不群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教育教学书院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密切相联,共生互动。第二,“百家争鸣

5、”与“门户开放”。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

6、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第三,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书院的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至于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差异,决不强求一致,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老师有时略加点化,启发自悟,有时明白讲解,以期彻悟。另外,书院教学注重知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书院的大师们认为只教学生“读书穷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读书穷理与“躬行

7、践履”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书院的教学寓教于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期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每有闲暇即赴书院留居,与生徒游泉石山水林木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第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光荣传统。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

8、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是在官府或私家聚书、藏书的基础上发展为以学者讲学、士子求学为主的培养人才的机构。科学地讲,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具有多种功能。既是图书馆、高等学校,又是研究院和学者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同时,书院从事著书、编书、校书等事业,也开创了世界高等学校创办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先例。总之,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3. 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在书院学什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书院是对

9、现行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理想的书院教育能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楼宇烈用“为人之道,为学之邦”8个字概括现代书院。年近八旬的楼宇烈先生曾任多所书院的导师,近期他为一家书院提出了“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书院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如何“对接”?在这方面,中国文化书院是先行者。1984年,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在北京创立中国文化书院时,就吸纳了大批海内外学者加盟,而且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建立合作机制,集中名家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出版了神州文化集成、国学举要、中国

10、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丛书、远近丛书、跨文化对话等皇皇巨著,泽被深远。在教学方式上,南方科技大学相关人士介绍说,书院是南科大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是全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生和老师将住在一起。书院还要推行导师制,即让一位老师联系几名学生,从选课、学习乃至于人生理想道路等方面进行指导。“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告诉记者。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

11、授牟钟鉴认为,书院教育在现代化中的重生,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它可以率先成为各地区各系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凝聚中华人文学者,培养中华文化人才,推进中华文化研究、交流和普及,充分开发各地文化资源,形成众多的文化中心和学术中心,又不断向四周辐射;其次,它可以为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份有益的中国特色教育经验,特别在文化传创和人格养成方面。4. 国内书院制高校案例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为了在香港发展中文专上教育,于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由三所中文专上学院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合并组成。但后来高年级本科教育由于“院际教学”的

12、积极推行,而慢慢集中起来。这些课程的数目在1964年只有七个,但十年之后则增加到四百个以上,已有取代各书院分别讲授课程之势。加上,政府对中大的财政负担一直偏高,行政支出比香港大学高出两倍,于是大大加强了整合中大行政架构的需要。到1977年,修改大学条例,将不同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识课程及学生住宿服务等,形成全球独特的书院制度。不过,部分学系会规定学生所属书院,如神学院和音乐系所有学生均隶属于崇基学院,而艺术系和人类学系所有学生均隶属新亚学院。中大于1986年接受邵逸夫捐款,成立逸夫书院,其地位与原来3所书院同等,但设施方面,逸夫书院暂时并没有独立的图书馆。

13、随着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校长刘遵义于20XX年至20XX年间接受各界捐款,宣布筹备设立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及和声五所新书院,待所有新书院于20XX年前开始运作后,中大将会由九所成员书院组成,比现时增加一倍多。篇二:从书院制的历史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从书院制的历史发展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生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解析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形式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并通过列举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指出了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所在。【关

14、键词】书院;历史进程;高校;一、书院制的历史发展进程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书院之制,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用以补充府、县、厅学的不足。它的创设,或由官方拨款,或由民间捐助,为一方文教的中心。其要旨在“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书院最初是以藏书、校书机构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职能在于满足皇家收藏图书的需求,唐代中叶建立的丽正、集贤书院即是典型。因而,这一时期的书院是作为国家图书馆性质存在的。但社会需求改变了书院的性质,使之向教育机构转变。唐末五代之际,由于战争及政治的影响,官府无法为士人提供足够的求学之所。而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

15、,士人对获取应试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为获取应试知识,士人纷纷隐居山林藏书、读书,以弥补官学荒废之不足。在长期的隐居读书期间,某些学有专长的隐居者被尊奉为师长。不仅如此,有不少学识渊博的士人在隐居读书的同时,还结庐教授生徒,并以书院或者书堂来命名这种读书或者讲学场所。至此,以书院命名的这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已初露端倪。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书院从藏书机构转变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推动力,而此时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作为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产生的逻辑基础是通过人才培养以满足朝廷为主导的社会需求。赵宋王朝建立之后,通过给予科举及第者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导致士人阶层急剧膨胀。然而,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官学都无法满足士人的求学需求,大批渴望获得儒家经典知识的士人只能徘徊于官学教不修,在官方的支持下,五代时期几乎损毁殆尽的书院又纷纷被修复,并且出现了创建新书院的热潮,涌现出诸如白鹿洞、嵩阳、岳麓、石鼓、睢阳、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书院的人才培养职能较唐末五代也有更加充分的发挥,甚至有取代官学之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南宋时期,通过人才培养来满足朝廷对治术之才的需求在大多数书院中得到延续,南宋后期不少书院更是直接教授科举之学。宋代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