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643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藏的诱惑赏析伴着“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尘土,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灵,只是半心半意人”的开头,我们走进了西藏的诱惑。正如在影片开始字幕中说的那样,西藏的诱惑,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是因为西藏是一种诱惑。而西藏的诱惑在我看来更是一种艺术境界。西藏的诱惑是以摄影家孙振华、画家韩书力、作家龚巧明、日本画家平山郁夫4位艺术家在西藏的潜心探寻为主线,用散文诗式的结构,表现了一种因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境界,讴歌了一种由朝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本片较多地采用自然风光的空镜头,间插少数人物画面,解说词文辞奔放考究,并且运用了6支插曲,注重审美价值,强调意境

2、营造。在电视片创作中,较早地运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大胆地进行了主观情感的抒发,因此曾一度在中国电影界被视为写意派的代表,获全国首届录像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及优秀撰稿奖。据说,在中国传媒大学,该片一直是学术必修课上必放的影片。它首先以声音敲响了观众的听觉神经,整个影片作者都采用一男一女的读白声交替出现,共同讲述着西藏的神秘。散文式的解读与“声画对位、声画分离”共同交织在一起给受众谱写了一篇优美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中虽然有人物的出现,但并没有听见他们的现场声音。此时艺术作品中的诱惑者在编导看来,他们的默不作声就像他们对艺术追求那样默默的去奉献着,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

3、果。该影片共出现了6首音乐,其中一首在开头和结尾处各出现了一次,引领着无数的朝圣者向我们走来。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上面,编导统一采用了“声画对位”的艺术手段,让那美妙的音乐不仅是在讲述着被诱惑者的传奇,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赞扬与讴歌。用歌声来震撼观众的听觉神经,用歌词去描写片中人物曾经的心情。其次,运用色彩打开观众的视觉神经。黑白色是该片的主色调,它的运用不仅给观众留下一种神秘感,还保留了西藏风土人情的原生态。除了黑白色的主色调以外,编导还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红、蓝、黄等颜色。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先是一张庄严而肃穆的黑白照片,但当说到她为西藏献出了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编导染成了红色。

4、此时红色的运用不仅象征着作家的热情与鲜血,更能够激起观众澎湃的心情。蓝色的运用展现了西藏天空的纯朴,体现了艺术手段中的纪实手法。而黄色则代表了西藏的辉煌和画家的永恒。然后,运用镜头解开手中迷惑的云雾。提到西藏的诱惑,我们不得不讲其中的镜头运用。在景别的运用上,整张记录片中运用最多的是远景,如蓝天下广阔的草原上两只奶牛和一个人的画面、江边的沙漠上伶仃的一颗树、夕阳下的江面等,给人一种心灵开阔的感觉。其次是中景,如一只白马在草地上吃草的画面、四个喇嘛在沙漠上行走等画面。少数几个镜头是特写,如摄影家右眼对着摄像机,左眼眯着,左手调焦距的那个镜头;“石头,还是石头”这一解说词中出现的一个石头的特写镜头

5、等。在运动的拍摄方法上,运用了“拉”,如一个佛像的拍摄、还有本来是两个塔顶慢慢向后拉出现的一排塔顶的画面、被白雾环绕的高山慢慢远去,视觉随着镜头往后拉,接着出现河流的镜头。表现“移”的运用手法的镜头是配合着“江啊,一行纵贯古今的热泪,你,为谁饱经风霜,为谁历尽折磨? ”这一解说词同步的画面,一个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在江边慢慢地走着。而一群牧民骑着马向前走这个镜头却运用了“推”的手法。在镜头的转接上运用的最多的是“叠化”,同时也有不少镜头是“直接转换”。“淡入淡出”的转接技巧多用在高山流水的风景镜头中,还有一些静止的画面则运用了“定格”的手法。最后,以曲折的人物故事拨动观众的心弦。如果说西藏的诱惑是

6、一种艺术上的诱惑,故事中人物背后的故事就是一种情感的诱惑。摄影师孙振华孤身来到西藏时感到未来的迷茫,甚至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出去。他说:“如果我死了,请用藏族人的天葬来葬我。”可见孙振华的执着,可见孙振华对西藏的追求。编导在描述孙振华时,拍摄了这样的画面:编导用摇镜头的方式拍摄孙振华沿着江水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着,最后孙振华出镜了,就留下滚滚奔流的江水。观众虽看不到孙振华去的地方,但也知道他奔向了他的梦想,他追求的西藏。究竟孙振华还要走多远,就像这滚滚江水一般,不知何时才可流淌完。而就是这样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漫漫艺术路,孙振华就仅凭他的执着走了下去。众人的不解,就像纪录片中那棵孤立的绿树所处的荒漠,而孙振华就像这棵绿树,在众人的不解中显得突兀而又孤独。但他并没有倒下,而是更加挺拔,即使孤独也要深深扎在西藏。因为孙振华有着扎得很深的信念,那就是开辟西藏这块美丽的沃土。孙振华也正如这棵树,虽然不高,但很伟大。 西藏的诱惑在艺术的创作上来讲,无疑是达到了一个制高点,但片中过长的讲述、繁杂的音乐、单调的画面也在考验着受众的观赏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效果达到了,观赏价值却远离了大众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