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课件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616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课件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武传课件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武传课件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武传课件三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武传课件三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传课件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课件三(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下列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B、单于愈益欲降之。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C、不顾恩义,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练习:指出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及意义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何以女为见? 3、信义安所见乎? 4、冀君实或见恕也。 5、敢陈愚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见解,见识。,表现,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看见,第9-10自然段,自主学习,即位: 与(之)俱: 如惠语以让单于: 实在:,确实存在;诚实、老实(今),第九段,登上皇位,和

2、他一同去,按照惠的话把单于责备,小标题,汉匈和好,请还苏武,重点词句,历经艰难,发白归汉,第十段,传记类文言文段的材料阅读三步走,理清文章内容(辨识清三个部分) 找出详写材料(辨清人物关系) 找出写作特点,分析人物性格,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利用材料,即公式的第二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传记类文言文写作目的,歌颂或批判某一人物 借写某一人物,来阐述一个道理 借写某一人物,来批判一个社会现象 借写某一人物,来讽刺一类人(类比或对比),除详写的材料外,重点关注文章末段,往往中心就在此凸显。,理清思路,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3、。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1-2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3-8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梳理清人物的关系,主人公:苏武 次要人物:张胜、卫律、单于、 汉使者,本文详写了苏武几件事?,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张胜语武,恐负国 ,欲自杀 卫律审武,引刀自刺 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牧羊北海,持节不渝 李陵劝降,忠心表白 汉匈和亲,请还汉使 历尽艰难,白发归汉,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

4、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二、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讨论:为了使苏武投降,卫律采用的手段是: 1、 2、 3、,笼络(候问、会论、募降者赦罪),威逼(举剑拟之),利诱(富贵如

5、此),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

6、不坚定。,(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

7、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 (2)精神折磨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

8、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

9、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汉匈和亲,白发归汉,研读,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10、 对比手法反衬 自然环境烘托,分析人物形象,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多集中于 两件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动作描写多集中于 两件事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细节描写:,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受辞”、“劝降”,“劝降”、“牧羊”,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对比映衬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急功近利、贪生怕死,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 面对匈奴的劝降始

11、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自然环境烘托,“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些自然环境,充满着悲剧色彩,把苏武推到了极其恶劣的境地,在困苦中更显其坚强的性格和气节。,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

12、位不辱使命的使节。 作者通过出使、被拘、劝降和归汉等情节 凸现了一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鉴赏苏武人物形象,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 ” 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主题总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探讨艺术特色,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

13、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通假字,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与武决去 信义安所见乎,“畔”通“叛”,背叛,“亡”通“无”,没有,“旃”通“毡”,毛织品,“去

14、”通“弆”,收藏,“亡”通“无”,,“见”通“现”,表现,“决”通“诀”,文言知识点归纳,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归,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动词,下,使动用法,使 投降,名词作动词,抬,扛,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使动用法,使投降,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使动用法,使滋润,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古今异义,武使匈奴明年 置币遗单于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 虚心以相待,古:第二年。今:来年。,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

15、,古:年龄。今:季节,古:相抵,抵偿。今:副词,古:长辈。今:岳父,古:不抱成见;今:谦虚,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点金训练P64补充,乃,(1)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以状语武 (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由于,连词,来,介词,凭,介词,把,介词,在,以,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是,就,于是,就,才,竟,你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6 、何以汝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 10、引佩刀自刺.,(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判断)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