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6366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地高考前撕书图片篇一:高考前撕书狂欢,谁该反思_高考前撕书狂欢,谁该反思_教育话题06-08 10:516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毛坦厂中学高三毕业班学生“撕书狂欢”,漫天纸屑飞雪一般落满。十年寒窗,学生在高考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各地考前考生撕书发泄的报道也时常出现在互联网上:女生成就“天女散花”,男生造就“六月暴雪”,还一边念念有词“再见了,高三”,场面蔚为壮观,引来网友围观和热议。“考前撕书”这种青春的成年礼,更多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学生们的这种大规模的撕书做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值得教育部门研究,而不是仅考虑教育方法得失,还要考虑学生心理的教育方式。如果说高考是中国孩子的成人

2、礼,那么撕书则是成人礼这个仪式中的一则花絮,它浪漫中带有遗憾。也许有人会说:撕书有什么?在整个备考期间,学生们被那些成堆成堆的书压抑到几近崩溃,现在考完了,“解放了”,体会到了一种“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快乐,终于不用“起五更睡半夜”地刻苦读书了。拼搏三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现在考完了,书有何用?考上大学,便可高枕无忧,要书何用?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课本、讲义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撕书的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对现行教育的不满、鄙视和无奈、愤懑!与往年一样,撕书事件被引向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思。有网友认为,现在的学生撕书有些疯狂,既是张扬个性的体现,又是面对巨大压力的结果,应该理

3、解这些孩子的行为。其实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开始。笔者认为,高考前将课本、书籍随手撕碎扔掉,显现出部分考生心理上的不成熟。自己留作纪念也好,留给学校集中处理也好,哪怕赠送给低年级的、明年将要高考的学生,也都是有价值的、有积极意义的做法。“考前撕书”也反映出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中教育功利化,教育不是为育人服务,而是围着分数。“考前撕书如雪”深刻反映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心态普遍压抑,教育部门有责任需要正视问题,因为这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的“教科书”,也是一面发人深省的警钟?篇二:关于高考后“撕书”现象的讨论关于高考后“撕书”现象的讨论篇三:高三撕书的反思高三学生“撕书”的反思 “攒了三年的书,

4、只是为了要下一场雪。”这是一位老师在儿子的高中日记中看到的一句话。不知从何时起“纸花飞雪”几乎成了每个高三毕业班都要过的“传统节日”,撕书表面上是因为高三学生缺乏压力疏导的途径,需要在高考后进行疯狂宣泄,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出在教育本身。应试教育太重视录取率,缺少庄重的毕业仪式;只重视考分,却不尊重知识。学生们处置课本的方式,正是社会对知识态度的映射。一、“撕书”现象反映学生们缺乏疏导压力的其他途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集体撕毁教科书的现象,首要原因在于考前积累的压力巨大,且没有宣泄的途径。众所周知,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可能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更是家境贫寒子弟实现人生转机的唯一机会。所以,分分

5、钟应试,应试,再应试是常态,其他任何活动,都得为应试让路。对于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与否,学校重视不足。一方面,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师或者其他心理干涉的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非但不给孩子减压,还在教室贴满打鸡血式的口号、召开“誓师大会”,不断给学生们“上弦”,勒紧发条,以让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应试,其中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如此环境下,学子们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多年繁重的学业压力如不宣泄,对身心也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这也是最初出现毕业就撕书现象时,一些学校领导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一旦应试结束,“堰塞湖”式的宣泄就会上演。撕毁教科书就成为一种文化暴力撕书的瞬间可以带来毁灭的快意,有一种

6、从此和应试之苦一刀两断的决绝。但是,撕毁的是书籍,却把斯文也撕落了一地,损坏了校园环境,更损坏了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形象。对此,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出台了“禁令”。可是靠行政命令固然可以禁止撕书的表面现象,但是撕书的逻辑却仍然存在。二、缺少毕业典礼的仪式感,让“撕书”成为一种狂欢式庆贺高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也是成长的一个节点,标志着从少年到成年的蜕变。既然高三学生有寻求刺激、求刷存在感的内心需求,那有没有其他方式取代“撕书”,合情合理地给高中毕业生一种“仪式感”,印证他们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和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呢?在世界很多国家,代替“撕书”等仪式性行为的方式,叫做毕业典礼。例如在美国,高中的毕业典礼

7、,更多意义上相当是一种成人礼,所以格外被重视。毕业典礼往往在露天环境下进行,学生父母被正式邀请。典礼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校长要念每个毕业同学的名字,邀请每一位学生上去领取毕业证书,祝贺他们人生这一重要的时刻。除此之外,一些地区的毕业季都配合比较丰富多样的毕业活动,如舞会、旅游、宴会等,一方面庆祝学子们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另一方面给他们一个进行狂欢、宣泄压力和表达自我的舞台。有些高中生毕业时会选择集体旅行,无论是搭乘火车还是自行车骑行,都是人生一段难忘的记忆。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性,让仪式性的毕业典礼很容易被无视。高考结束,是否能进入大学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三年的高中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则不怎么被

8、注意。毕业典礼的缺失与“撕书”的盛行,暗合了只强调“一锤子买卖”的应试制度,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全被忽视。三、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撕书”是应试教育下知识被践踏的反映 在撕书的高中毕业生看来,课本、试卷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考完试也就没有用了。但撕毁课本的过程中,知识也被践踏了。一句话,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用痛苦的应试遮蔽了获取知识的原始乐趣。这种弊病一直延续到大学教育。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的方式,一旦考上,毕业并不难。撕毁教科书之后,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也被斩断了,到了大学混个不挂科安全毕业就高枕无忧,所谓“60分万岁”,大学三四年的时间很容易就荒废过去。而在高等教育发

9、达健全的西方,高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政策,每一次作业都计入总成绩,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认真对待。如果学习不用功,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分,推迟毕业甚至终身无法毕业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几年高等教育下来,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而在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方向也相对容易。特别有趣的是,与中国高中生毫无忌惮地怒撕课本相对应的是,西方国家的课本贵得惊人。美国大学的课本即使是二手的,还要100多美元一本。如此昂贵的课本,相信学生们无论多么愤怒也舍不得撕。课本的定价只是表象,高昂的定价只是表明社会对课本内容的尊重,因为课本不只代表考试,还代表了知识。对课本的态度反映的其实是对知识的态度。“撕书”这种野生的方式朝着仪式化、风俗化的方向演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生们内心对仪式的渴望,对压力的瞬间宣泄,但眼光放长远来看,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记忆。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撕书,还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们不再因为禁令而不撕书,而是因为尊重知识而珍惜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