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6017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璧山公园的调查报告篇一:永川桂山公园调研目录摘要.3关键词.3历史背景.3地理区位.3公园位置.4实地调研.5案例对比.11改进建议.14摘要公园是一座城市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公园的存在为城市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片绿地,一片休憩的场所。而为了营造优秀的公园环境,景观专业的参与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调研了永川新泰桂山市民公园(下文简称桂山公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来了多角度的分析,了解其优缺点。并结合一些对比案例,如重庆鹅岭公园,对其的改进提出建议。关键词桂山公园 城市绿地 市民生活 实地调研历史背景桂山公园位于永川市区中部,始建于1988年4月,占地公顷(151亩),分为中心活动区、花潮果香、海棠

2、花厅观景区、烈士纪念碑区,入园处石壁刻有永川古八景大型佛雕,园内建有汇碧楼观景塔楼。公园内各种花木5000余株,以桂花为最,并移栽有中生代树蕨2株,是永川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该公园自1993年10月1日建成以来,一直采取有偿入园的方式进行管理。为了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永川市委、市政府决定采取“企业+公园”的方式,接受重庆新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资助,免费开放新泰桂山公园。20XX年9月至10月间,永川区政府投入约200万元对桂山公园进行改造,更新了园内的设施,补栽树木,提升公园环境的舒适度。地理区位桂山公园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而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因“城区三河

3、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建市,20XX年撤市建区,东连江津区、璧山区,南临合江县、泸县,西接荣昌县、大足区,北界铜梁区。永川是重庆渝西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自古以来为川东南和渝西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集散中心。在地质构造上,永川区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地台向斜的一部分,为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带,川东南弧形褶皱带华莹山带状褶皱永川帚状褶皱束;境内云雾山、巴岳山、黄瓜山、阴山、箕山5 条低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成川字排列。在气候上,永川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平均日照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永川独有的自然气候

4、环境也影响着桂山公园的地形与植物的选配。公园位置桂山公园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玉屏路94号,处于永川市中心的一座山丘上(基于永川渝西高地的地理特点,我们推测永川市区曾经应该有大量的山丘,后来由于建设原因被推平),场地紧接渝西CBD。东接渝西大道中段,西接文曲广场,南靠渝西广场,北临成渝高速。在五板桥的河边,原来的红旗小学对面。从卫星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桂山公园的现状如同城市肌理中的一座绿岛,在绿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中提供了一片绿色的生态与休闲空间,所以其城市绿地的职能非常重要。实地调研我们小组成员于20XX年12月8日对桂山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桂山公园的入口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清晰,在一条不太显眼的斜坡上,

5、周边都是一些随意停放的私家车与临时摊点。大门过于陈旧,缺少吸引力,在入口环境上也缺少规划与有效的管理。桂山公园在园内的空间主要分为了以下区域:永川八景石雕,烈士纪念碑景区,石松亭景点,汇碧楼景区,游乐场。各种功能在不大的山地空间内极为紧凑的排布着,空间区分并不明显。篇二:20XX年璧山葡萄发展现状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璧山区人民政府20XX年6月9日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璧山区委、区人民政府紧紧围绕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定位,深入实施“三区一美”战略,抢抓“撤县设区”历史机遇,坚韧求变,务实创新,加快经济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打造,全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6、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XX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5亿元,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2807元,增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字号名称花落璧山。二、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增长。20XX年,全区农林牧渔及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亿元,增长%;增加值达亿元,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7

7、元,增长%。区特色效益农业集群效益凸显。按照“产业化、特色化、科技化、标准化”的路径,全力推进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苗木基地、璧西5万亩果木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集群。建成了璧北蔬菜基地、璧西葡萄基地、丁家稻菜轮作基地等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启动了七塘血橙、三合茶叶等6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各类园区的打造,整合资源、资金和项目,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坚持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璧山成为主城保供的四大重点蔬菜基地、重庆三大苗木基地、重庆规模最大的葡萄基地、中国儿菜之乡、中国优质葡萄之乡。

8、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建基础,业主找市场”,“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经营机制。全区共有龙头企业57家,合作社394家,家庭农场311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6%,土地流转率%。农业品牌呈现新亮点。全区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72个、无公害农产品103个、绿色食品11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265个。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获得市消费者喜爱产品4个。大兴镇莲生村、七塘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

9、示范村镇”。三、全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璧山区全力建设重庆主城区的“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和体验乡村文化的“乐园子”,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注重引导农户或业主集中成片发展,建设重庆璧山葡萄风情园,取得规模效益。璧山被授予“重庆优质葡萄之乡”、“中国优质葡萄之乡”、“中国葡萄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是资源丰富,成熟期长。璧山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继从浙江、四川等地引进“红富士”、“黑奥林”、“巨峰”等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推广。近年来,又先后引进并筛选了近30个适合璧山种植的优良品种,上市期为6月初10

10、月底,以设施栽培的葡萄约7000亩,占全区葡萄种植面积的25,露地栽培的“蜜丽”葡萄以长势旺,抗病耐湿,适应性强,成熟早(一般6月中旬成熟,是本地上市最早的葡萄品种,比周边省、市同品种早上市20天以上)、产量高、外观美,果穗大且紧密,平均穗重约800克,最高可达20XX克以上;果粒大,一般重810克,且大小均匀,着色较整齐,皮薄且韧、易剥离,不易裂果;果肉汁多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在17%以上,深受市民喜爱,现已成为璧山主要推广的鲜食品种。为确保我区葡萄品种优势,近两年,我区在大兴、七塘新建了两个占地60亩的葡萄品种储备筛选园,储备新品种30余个。今年,我区还将引进新品种20个,进行试验筛选,为

11、全区葡萄产业从优质、高产、高效、货架期稳定等方面做好保障,使璧山在全市乃至全国南方地区保持品种资源领先水平。二是规模明显、产量很高。我区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集中成片发展,以打造“璧山葡萄风情园”为契机,积极引进工商资本,以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为主,带动全区葡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全区有葡萄生产的街镇9个、村19个,从事葡萄经营的农业公司12家、专业合作社15个、50亩以上的葡萄种植大户41户,10亩以上的葡萄种植户300户。全区葡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成功注册“璧山葡萄”地理证明商标,注册水果商标6个,葡萄无公害农产品31个,重庆名牌农产

12、品4个。现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万亩,璧山葡萄风情园核心区种植面积达万亩,葡萄产量达万吨。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葡萄种植基地。三是链条延伸,加工形成。璧山葡萄生产从引种、筛选、繁育、栽培、营销、加工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重庆民兴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是目前重庆市唯一一家专门生产加工葡萄酒的企业,年产葡萄酒300余吨,代加工近1000余吨,生产的“继良”牌重庆干红系列葡萄酒是重庆市唯一注册“重庆红”的葡萄酒。此外,部分葡萄种植大户在政府的引导下,新建葡萄集散地,产品包装、预冷处理场,加工酒庄,保鲜气调库,不但确保市民自采环境,而且较好地延长了市场供应期。四是技术创新,品牌护航。璧山紧紧依托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果树研究所以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