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5850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篇一: JTG D70 强制性条文 JTG D70-20XX强制性条文 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

2、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勘察和试验。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队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

3、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平整、耐久、抗滑耐磨等性能。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运营费用等因素。篇二:(JTG D7

4、0-20XX)1 总则?1 2 主要术语与符号?2 3 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54 总体设计 ? 11 5 建筑材料?17 6 荷载?22 7 洞口及洞门?25 8 衬砌结构设计?27 9 结构计算?33 10 防水与排水? 40 11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 ?42 12 辅助通道?44 13 辅助工程措施?48 14 特殊地质地段?51 15 隧道内路基与路面?54 16 机电及其它设施? 附录A围岩分级有关规定?60 附录B隧道标准内轮廓?63 附录C型钢特性参数表 ?65 附录D释放荷载的计算方法?69 附录E浅埋隧道荷载的计算方法?71 附录F偏压隧道衬砌荷载的计算方法 ?74 附录G明洞设

5、计荷载的计算方法?75 附录H洞门土压力荷载的计算方法?77 附录I荷载结构法 ?78 附录J地层结构法?80 附录K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配筋量计算方法 ?88 附录L本规范用词说明 ?94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隧道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并分析了大量设计文件、工程报告、营运管理报告,就有关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听取了全国有关设计院和专家的意见。考虑到我国公路隧道技术起步较晚,其经验和基础性工作不足,因此在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又采用或借鉴了国外公路隧道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本次修订中,充分考虑了与其它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性,并保持一致。同时,在全面修订的原则下,尽量按原规范

6、的风格编排撰写。本次修订的重点为调查、围岩分类、总体设计、锚喷支护与衬砌、洞口段工程、结构计算、特殊构造设计、特殊地质地段设计等,并增加了三车道隧道、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等内容。关于强制性条款 (JTG D70-20XX)中第、条为强制性条款,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XX版中关于 (JTJ 026-90)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1 总则 为给山岭公路隧道设计提供技术准则,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以钻爆法为主要开挖手段的各级公路双车道隧道,其他型式的公路隧道可参照执行。 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

7、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比较,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为什么修建隧道,隧道建在何处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并且安全、经济,这是公路隧道规划和设计者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为缩短行车里程,提高交通便捷,这是修建公路隧道的基本目的;同时,隧道可从根本上免除公路路线上的土石方坍塌、泥石流、雪崩等道路病害;隧道不改变地形自然原貌,保护了环境,还利用地下空间,节省了公路建设用地。因此,隧道是路线上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构造形式。然而,隧道尤其是长隧

8、道的造价不低,如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至关重要。 隧道设计采取的手法不同于一般构造物,预设计主要依靠基于过去工程实例的经验性方法或者计算,实验等,主观上力图达到合理设计,但设计成的断面形状、支护衬砌结构等是否适应于所处的地层,其稳定性程度如何,很难量化把握,而隧道的形状或支护结构一旦建成很难改变,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隧道的合理性与耐久性问题。 在沟壑纵横,群山迭峰中选择隧道方案,将遇到复杂的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应通过地质勘察、路线测量和沿线社会经济交通调查,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譬如,选择隧道位置时,若采取低线方案,行驶条件最好,发挥的作用最佳,而且少占地,能

9、较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但隧道较长,造价高,运行费用高,其技术管理要求也高;采取高线方案则相反,隧道较短,造价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但其功能和作用相对较差,因此在方案比选中应综合比较。又如,当遇“鸡爪地形”等山势时,应从标高和平面位置对长隧道方案和连续短隧道群方案进行比选,前者营运费较高,但环保效果好;后者除照明外的营运费较低,但由于洞口及其边仰坡的数量较多,支护工程较为复杂,而且于环保不利,两者均存在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比选后确定。这里所说的隧道方案,除通常的隧道构造外,还包括半隧道、棚洞、棚架等构造型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灵活采用隧道的结构型式。 对于分阶段建设的隧道,应在规划、设计

10、中作总体考虑。譬如,高速公路暂接半幅修建时应在洞口位置等方面充分考虑将来另半幅修建的合理性。另外,洞口附近有匝道时应充分考虑洞口的合理断面,使其适应交通流顺畅。由于暂为单洞双向交通,会增加通风设备、应急设施,且增加养护维修的负担,这些均应在规划、设计中对隧道断面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公路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四类,如表所示。表 公路隧道长度分类分类 特长隧道 长隧道 中隧道 短隧道长度 L3000 3000L1000 1000L500 L500注:隧道长度系指两端洞门墙墙面与路面的交线同路线中线交点间的距离。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

11、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为满足营运正常使用,隧道主体结构物应设计为永久性建筑,这里所说的主体结构物指洞门、支护衬砌、各附属风道、风井、洞室、防排水设施、路面板及隧底填充等。洞内一般要求设置衬砌。这些结构设计必须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所谓耐久性,一般指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必要的抗渗性、抗冻性和抗侵蚀性。 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 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一般来讲,公路隧道设计由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和各类洞室等土建主体结构与通风、照明、供配电、防灾与减灾、交通监控

12、等营运设置两大部分构成,是多项专业的总成,属复合型技术,因此要求各专业设计之间密切配合。譬如,根据交通量和隧道长度需要设置通风竖井(或斜井)时,首先由通风专业工程师通过计算分析初步确定出竖井位置,然后应征求地质和结构专业工程师的意见,如果初定的竖井位于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层,竖井结构处理非常复杂,工程费上扬,竖井就应适当挪位,再计算分析新井位条件下的隧道通风状态及风机容量。同时,竖井及其风道位置还应征求路线工程师的意见,以使竖井口尽快钻出地面,同时风道又要最短。总之,在确定风井、风道、风口时,上述3个专业应相互“磨合”,反复推敲, 综合分析通风费用和结构费用,使设计达到最好、最省的综合效果。

13、对于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或者地质情况非常复杂的长隧道,必要时应针对其中的技术难题如大跨扁平断面、不良地质、大涌量地下水、通风、防灾等进行专项研究和技术设计。 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隧道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应注意节约用地,保护农田水利,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弃渣和污水。 公路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2 主要术语与符号 术语 公路隧道 road tunnel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隧道,一般分为汽车专用和汽车与行人混用的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