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5007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作者:xxx 单位: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这四百个人物的形象可谓个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选取三国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对其性格和命运进行解读,探讨其性格和命运的相互影响。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引言: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

2、,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一、曹操奸绝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 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

3、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 充当了一个

4、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

5、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

6、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

7、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曹操还是个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人。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

8、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

9、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

10、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

11、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

1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垕头(第十六回), 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军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二、关羽义绝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风云人物。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13、。”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

14、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

15、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

16、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