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概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4936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舞蹈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舞蹈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舞蹈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舞蹈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舞蹈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舞蹈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蹈的概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舞蹈的概念 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它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2、 舞蹈艺术的特征律动性 透入舞蹈有形的外壳,钻进去,往里又往里,那里许是绵长深邃的长阶,当你觉得渐渐接近最底层时,你一定已然化为无。你亦无,长阶 亦无,而唯其无,似乎更是无所不在。找不到长阶之底同时找不到你自己时,你们同成为了无所不在却决不解说、不可解说、不存在解说、不解说的震颤,只源于人 类生命灵性并与之同在的那种震颤。它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弛、有张、有涩、有畅。它就

2、是律动。 动态性 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舞蹈以人体的躯干的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 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这种人体的有节律和美化的动作,并不是一般的动作堆砌和罗列,而是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舞蹈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眼 前。舞蹈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主要是通过这些动态性的语言来得到充分体现,并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动作的艺术。 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人的形体动作能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

3、现。”我们从古代文物和历史资料中得知,原始人的舞蹈状态和形式,主要是抒发他们的内心激情,表现生命的无限活力。舞蹈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它的强烈抒情性。虚拟、象征性 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是虚拟和象征性。 舞蹈艺术的虚拟、象征性是以生活为基础,依据舞蹈的特有长处来形象地、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人们透过虚拟、象征的舞蹈形象产生联想,从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净化。因此说,虚拟、象征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造型性 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的基本单元。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 蹈

4、组合舞蹈语言在人们的眼前瞬间即逝,如果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不可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 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二者皆美。它能 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在舞蹈的造型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 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这有如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对方听清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使说话人的真正 意思得以正确传达。 舞蹈的形成分类

5、:从作用和目的角度分为艺术舞蹈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蹈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每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 生活舞蹈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

6、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四 民族民间舞的概念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 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虽然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各个民族特有的欢快、娱乐的舞蹈,它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从混沌状态的原始艺术萌芽发展而来,是人 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地反映。关于民间舞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 且任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有随着申汇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然而它也会因失去社 会功能或

7、群众审美心理的编译、以及受到社会性强力禁止而消失,成为历史上的民间舞蹈。然而,其中的一些文化因素会在别的舞蹈形式中遗存下来。外来的民间舞 蹈,经过本民的承认、接受,并与原有文化融合后,也会成为该民族的民间舞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聚居、杂居、交错居住的情况很多,日常生活正民族一词,习惯上多指少塑民族,因此民族舞蹈也常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相应之下,民间舞蹈就成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词了。其实从舞蹈专业角度分析,这两者大有区别。民族舞蹈,指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又有他们本民族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有过政权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则

8、指仍在流传的、以群众自娱为主的 各种民间舞蹈,它虽然是民族舞蹈的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大的舞蹈文化系统,涵括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因此,使用这此名词时,应冠于以民族的称谓,如汉族民 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等。某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应该包括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某个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是该地区最有代表性舞蹈,也不能以概地区为称 谓。例如:人们常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叫做“新疆舞”,这个叫法也是不确切的。新疆一词;严格的说,它包括新疆各民族的各种舞蹈,或泛指他们的民间舞蹈、舞 台艺术舞蹈等。民族舞、新疆舞一词,对一般人来说,习惯成自然地沿用固然可以,但对专业舞蹈工作者、研究者来说,就该明确每个名城的概念,准

9、确地使用每个 专业名词。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 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 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

10、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藏族舞蹈代表之“果谐”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山南地 区的果谐通常在新年、庆丰收等节庆时间于广场、打麦场等空地表演,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的祈祷和娱乐的舞蹈活动。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 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 舞,其中包括“拟兽

11、”、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 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

12、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

13、马旺 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 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 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

14、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 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 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 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

15、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二、主要特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信仰特点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跳神”活动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 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 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羌姆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