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4187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C 131 130 : MAY 2013 专题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in the World Urban Building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向 勇 副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副院长 陈娴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博士生 许立勇 博士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逐 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园林 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 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 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片 化,城市记忆出

2、现断层。当下,我们要以世界 城市建设为背景,重新建构北京的城市意象, 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 感、保持城市活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生成已不再 那么纯粹与地域情境有着绝对的关系,而是由 民族地域性与全球跨国性的元素交溶而成。1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与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功能 和意象也在不断破碎重构。周易系辞上 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城市意象也 同样需要经过“立象”,将离合交错的种种要 素分析透彻,以求达到“尽意”的结果。什么 是城市的“象”?凯文林奇的“五元素论” 提出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物等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象”,这些元素可能 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

3、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 力。城市的“象”依附城市景观而存在,默默 地传达着城市的信息。什么是城市意象?凯 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 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作用的结果。2可以 说,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通过人的感知后创造 的意象。从城市认知的角度具体来看,我们可 以进一步将城市意象划分为包括以距离感、通 透感、亲地感和力量感为特征的多维的空间意 象;以人文精神、集体记忆和名人符号为表现 的人文意象;以及从游客视角发掘的、包含对 目的地期望的旅游意象。3北京市也需要通过融 入这种双向互动的城市认知来对城市意象进行 设计,进一步更为有效的干涉城市品牌建设。 这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4、,产业 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及北京建设 “世界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就更为重要。北京 市必须积极累积文化资本,创建新文化空间和文 化地标,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美好的城市 意象,从而增强全球竞争力并构建国家和城市文 化认同。下文将从城市认知这一视角来剖析北京 的城市意象,并试图构建清晰完整且具有可塑性 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及其营造的路径。 一、冲击与断裂:北京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城市 意象的碎片化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 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经历了从历史重镇到 千年古都再到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蜕变。这样 一个扬弃和超越的历程,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 空间创新与物质传承,也难免有

5、让人扼腕的文 化流逝与语境失落。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危机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 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来,“已经 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 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 一步扫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 命”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起源地北京,不得 不直面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中以“文 化大革命”对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 最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全部销声匿 迹,民间花会演出被禁止,文物古迹被破坏4, 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受到抨击,这导致传统的 礼俗和文化逐渐丧失物质基础。同时,建国初 期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

6、又使得 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建 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 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 千年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 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 片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例如北京粤东新馆 被拆迁,“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 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 忆”5。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自然进程被灾难性 的文化运动中断,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文化 基础被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完整的生命体验 被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地域结构变迁所冲 击,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自然延续的城市意象 被割裂。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首先表现在北京城

7、市 外在形象的激变。“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 城市的改建过程,是以战后重建的规模进 行着。一度使两个城市呈现遭到战争剧烈破坏 之后的城市景观: 到处是塔吊,到处是深坑, 到处是扬尘,到处是工地。当这巨型工地渐次 消失,新的都市景观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 经永远的被抛出了我们用记忆、用生命、用情 感、用血缘家族的亲情所书写和铭刻过的空 间。”6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北京城旧有的格 局被破坏,都市不断向周边区县扩张,这种城 市外在形象的激变使北京市民直接体验了永远 丧失了故园的情感过程,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北 京的城市认同。 其次,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北京文 化构成的改变。可以说,北京的文化构成在近

8、 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两千年变 化的总和。当然这一变化的实质,也是北京市 民旧的世界观断裂,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 现。藉由教育、媒体、历史与神话的建构,形 塑着人民应有的价值观与秩序,召唤着人们对 某些象征符号产生认同及归属感的民族地域性 文化日益式微,在没有地区(人们居住特定地 点中的生活方式)、网络(区域内与他人互动 的脉络)、与集体记忆等属性的全球跨国性文 化冲击下,被片断化,混成为一种贩卖的商 品。民俗学者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 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 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感 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 某种意义上来讲

9、,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 度。” 最后,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社会心 理的失落。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质空间高速转 变,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势微,最终 导致了社会心理的焦虑与沮丧。无论是北京的 原居民还是外来移民抑或是农民工,现代人对 国贸全景 北京街景 A+C 131 130 : MAY 2013 专题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in the World Urban Building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向 勇 副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副院长 陈娴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博士生 许立勇 博士

10、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逐 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园林 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 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 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片 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当下,我们要以世界 城市建设为背景,重新建构北京的城市意象, 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 感、保持城市活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生成已不再 那么纯粹与地域情境有着绝对的关系,而是由 民族地域性与全球跨国性的元素交溶而成。1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与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功能 和意象也在不断破碎重构。周易系辞上 说:“子

11、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城市意象也 同样需要经过“立象”,将离合交错的种种要 素分析透彻,以求达到“尽意”的结果。什么 是城市的“象”?凯文林奇的“五元素论” 提出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物等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象”,这些元素可能 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 力。城市的“象”依附城市景观而存在,默默 地传达着城市的信息。什么是城市意象?凯 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 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作用的结果。2可以 说,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通过人的感知后创造 的意象。从城市认知的角度具体来看,我们可 以进一步将城市意象划分为包括以距离感、通 透感、亲地感和力量感为特征

12、的多维的空间意 象;以人文精神、集体记忆和名人符号为表现 的人文意象;以及从游客视角发掘的、包含对 目的地期望的旅游意象。3北京市也需要通过融 入这种双向互动的城市认知来对城市意象进行 设计,进一步更为有效的干涉城市品牌建设。 这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 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及北京建设 “世界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就更为重要。北京 市必须积极累积文化资本,创建新文化空间和文 化地标,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美好的城市 意象,从而增强全球竞争力并构建国家和城市文 化认同。下文将从城市认知这一视角来剖析北京 的城市意象,并试图构建清晰完整且具有可塑性 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及其营造的

13、路径。 一、冲击与断裂:北京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城市 意象的碎片化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 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经历了从历史重镇到 千年古都再到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蜕变。这样 一个扬弃和超越的历程,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 空间创新与物质传承,也难免有让人扼腕的文 化流逝与语境失落。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危机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 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来,“已经 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 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 一步扫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 命”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起源地北京,不得 不直面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

14、后果,其中以“文 化大革命”对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 最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全部销声匿 迹,民间花会演出被禁止,文物古迹被破坏4, 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受到抨击,这导致传统的 礼俗和文化逐渐丧失物质基础。同时,建国初 期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又使得 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建 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 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 千年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 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 片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例如北京粤东新馆 被拆迁,“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 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从此化作无法触

15、摸的记 忆”5。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自然进程被灾难性 的文化运动中断,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文化 基础被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完整的生命体验 被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地域结构变迁所冲 击,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自然延续的城市意象 被割裂。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首先表现在北京城市 外在形象的激变。“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 城市的改建过程,是以战后重建的规模进 行着。一度使两个城市呈现遭到战争剧烈破坏 之后的城市景观: 到处是塔吊,到处是深坑, 到处是扬尘,到处是工地。当这巨型工地渐次 消失,新的都市景观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 经永远的被抛出了我们用记忆、用生命、用情 感、用血缘家族的亲情所书写和铭刻过的空 间

16、。”6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北京城旧有的格 局被破坏,都市不断向周边区县扩张,这种城 市外在形象的激变使北京市民直接体验了永远 丧失了故园的情感过程,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北 京的城市认同。 其次,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北京文 化构成的改变。可以说,北京的文化构成在近 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两千年变 化的总和。当然这一变化的实质,也是北京市 民旧的世界观断裂,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 现。藉由教育、媒体、历史与神话的建构,形 塑着人民应有的价值观与秩序,召唤着人们对 某些象征符号产生认同及归属感的民族地域性 文化日益式微,在没有地区(人们居住特定地 点中的生活方式)、网络(区域内与他人互动 的脉络)、与集体记忆等属性的全球跨国性文 化冲击下,被片断化,混成为一种贩卖的商 品。民俗学者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 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 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感 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 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 度。” 最后,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社会心 理的失落。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