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润滑方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4058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种润滑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9种润滑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9种润滑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9种润滑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种润滑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种润滑方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手工润滑 由操作工使用油壶或油枪向润滑点的油孔,油嘴及油杯加油称为手工给油润滑,主要用于低速、轻载和间歇工作的滑动面、开式齿轮、链条以及其他单个摩擦副。加油量依靠工人感觉与经验加以控制。 2、滴注润滑 依靠油的自重通过装在润滑点上的油杯中的针阀或油绳滴油进行润滑。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给油量不容易控制,振动、温度的变化及油面的高低,都会影响给油量。不宜使用高粘度的油,否则针阀被堵塞。 3、飞溅润滑 浸泡在油池中的零件本身或附装在轴上的甩油环将油搅动,使之飞溅在摩擦面上。这是闭式箱体中的滚动轴承、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链传动、凸轮等的广泛应用的润滑方式。零件的浸泡深度有一定的限制。浸在油池中的

2、机件的圆周速度一般控制在小于12m/s,速度过高,搅拌阻力增大,油的氧化速度加快,速度过慢影响润滑效果。 4、油环与油链润滑 依靠套在轴上的油环或油链将油从油池中带到润滑部位。 如图所示,套在轴1上的油环2下部在油池中,当轴旋转时,靠摩擦力带动油环转动,从而把油带入轴承中进行润滑。 5、油绳与油垫润滑 一般是与摩擦表面接触的毛毡垫或油绳从油中吸油,然后将油涂在工作表面上。有时没有油池,仅在开始时吸满油,以后定期用油壶补充一点油。主要应用于小型或轻载滑动轴承。这种方法主要优点在于简单、便宜,毛毡和油绳能起到过滤作用,因此比较适合多尘的场合。但由于油量小,不适用于大型和高速轴承,供油量不宜调整。

3、6、自润滑 自润滑是将具有润滑性能的固体润滑剂粉末与其他固体材料相混合并经压制、烧结成材,或是在多孔性材料中浸入固体润滑剂;或是用固体润滑剂直接压制成材,作为磨擦表面。这样在整个磨擦过程中,不需要加入润滑剂,仍能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 7、油雾润滑 油雾润滑系统由油雾润滑装置、管道和凝缩嘴组成。油雾润滑装置主要由分水滤气器、调压阀及油雾发生器组成。 油雾润滑主要用于高速滚动轴承的高温工作条件下的链条等。此方法不仅达到润滑目的还起到冷却和排污作用,耗油量小。其缺点就是排出的气体含有悬浮的油雾,造成污染。此种方法将被油气润滑所取代。 8、集中润滑 集中润滑主要用在机械设备中有大量的润滑点或车间、工厂

4、的润滑系统。采用集中润滑可以减少维护工作量,提高可靠性。 图为XHZ6.3125型稀油站系统,图中7是显示管路中压力的压力表,8是显示滤油器进出口压力差的压差计,9是检测油温的温度计,10是压力继电器,11是安全阀,12是清除回油中部分屑末的滤油器。 脂集中润滑装置,根据管道的分布可分为单线式和双线式。还可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手动双管式集中润滑系统装置,工作压力一般为7MPa,润滑点一般多于30个,润滑区间的半径为2215m。电动润滑脂集中润滑装置,工作压力一般为10MPa,润滑点可达几百个,润滑区域半径为5120m。 图为电动双线式润滑脂的集中润滑系统示意图,1为干油泵,润滑脂从干油沾送出经

5、过过滤器3,主油管路4、支油管路6、给油器5至各润滑点。如果所有的给油器都装满了润滑脂,主油管路压力上升到能推动压力操纵阀动作,使得控制干油站中的电磁换向阀2换向,另一条主油管路接通给脂。 9、压力循环润滑 这种润滑方式是润滑油在油泵从油箱送到各润滑点后,又回到油箱,油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可以供很多的润滑油而损耗极少。由于供油充分,油还可以带走热量,冷却效果好,广泛应用于大型、重型、高速、精密和自动化的各种机械设备上。 压力循环润滑系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液压泵有直接将油池中的油送到润滑部位(喷流),然后靠重力作用使油返回到油池中。这种系统较简单,但当泵一旦出现故障时应立即终止供油。里一种是采用高位邮箱利用重力作用将油送到各润滑部位,供油量通过调节阀控制。用油标观察供油情况。液压泵从箱底油池将油送到高位油箱,不断补充油量。这种循环系统在液压泵停止工作后,依靠高位邮箱的存油,润滑不至于立即中断。 对于小型、简单及低速轻载机械,或所需油量少、无回油价值时,可采用手工加油、滴油、油垫等简单的润滑方式。对大型、复杂或高速重载的机械,并要求连续供油时,可采用飞溅润滑、油环润滑或循环润滑;对高速的轴承或齿轮则多采用油雾润滑;对需油量较大的重要部件上最好采用压力循环润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