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988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奖励不是理想的教育方法作者:贾容韬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或做好某一件事。家长的初衷是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做事的主动性,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 一位妈妈曾经向我倾诉,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她想方设法激励孩子。比如考试提高一名去吃麦当劳;提高五名买品牌衣服或名牌运动鞋;进入前二十名到香港游迪斯尼乐园;进入前十名到国外旅游等。这种方法刚开始还有一定效果,后来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让她简直愁坏了。这位妈妈确实用了不少方法,但解析她的一招一式,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物质刺激,只是奖品不同而已。 物质奖励为什么不能解决孩子的根本问题呢?我们不妨

2、来分析一下。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的需求程度。现在的孩子,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物质奖励已不大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即使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刺激,带给孩子的心理冲击也是表面的、阶段性的,而不是深层次、持久的。而稳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些正是物质刺激难以达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物质奖励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物质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心理暗示。 比如:“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不惹姥姥烦

3、,我就奖励你。”再如:“妈妈今天加班,你在家好好写作业,不要出去乱跑,不许看电视,做好了妈妈带你吃肯德基。”这句话背后的话是:“你从来不认真写作业,光想着往外跑,就知道看电视,今天如果破格表现好了,妈妈给你点甜头。” 以上两位妈妈的话最少有两大弊端: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给了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这样认为:我就是不乖,我本来就不懂事,我一直自控力差,我压根儿离不开电视。 第二, 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不少家长把奖励当做诱饵,目的是让孩子以优异成绩、良好行为来回报自己,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思想。 一个孩子为了一顿西餐、为了一次旅游去学习,你想让他有多努力

4、,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庸俗奖励带不来高尚动机。一个孩子为了功利而学习,他会爆发出多大的热情?他会有多持久的毅力?物质刺激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付出一定努力,一旦达到目的,奖励兑现了,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骤然下降,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滑。因为物质奖励是一种权宜之计,不会产生持久的激励效果。 再者,在功利思想支配下,孩子把心思都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孩子把奖品当成了目的,却把学习当成了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学习的崇高意义,求知的丰富内涵被扔到了九霄云外,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 滥用奖励还会造成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无论父母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必须提供奖励,没有奖励

5、就没有动力。长此以往,孩子还会把这种功利思想带到学校,带入社会。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有任何要求,不给点甜头,统统不干。 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也会付出一定的心血。经过努力,达到了父母的期许,比如提高了多少名次。父母兑现了承诺,孩子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悲的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满足。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的不断加码,孩子往往够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心里矛盾重重,即希望获得奖励,又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孩子自然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会理想。随着一次次考试失利,孩子的挫败感越来越严重。慢慢

6、地,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憎恨考试了。 有一位父亲,为了让上高一的孩子卖力学习,向孩子许愿:如果考进35名,给孩子买李宁牌运动服。期中考试后,孩子在班上排名第32。父母在履行承诺的同时,又向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末考试,进入前25名,给孩子买三星原装手机。为了得到这件礼物,孩子确实尽了力。期末考试下来,孩子考了第26名。为了照顾孩子情绪,父母商量后决定给孩子买个国产手机。父母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孩子,只是仍不大情愿,所以拖了很久也没有买。 降低了奖品标准,孩子已经不大高兴,加上迟迟不肯兑现,孩子心中怨恨在增长。终于有一天,孩子向父母摊了牌:“你们合起来骗我,我竟然没有识破。我不会上你们的当了,谁要

7、再学习谁是龟孙!”父亲刚要解释。孩子态度强硬地说:“我不想再听你们说什么。你们本来就应该给我买。这次只差了一名,上次我还超过三名呢?我现在才知道,你们就没打算买手机,哄我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不上这个破高中了!” 虽然父母随即买了手机,可是孩子像泻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劲来了。从此,孩子在手机上玩起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接下来的考试,学习成绩落到了第49名。 滥用物质奖励孩子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孩子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表现出自律、负责任、诚实等美好品质时,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自我满足感,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父母没有必要再给予物质奖励。 一

8、个心智健康的孩子,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 孩子学习进步了,成绩单就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认可,也是对他付出的最直接回报,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最高奖励。我女儿贾蕾从学前班到初三一直是学习尖子生,考百分是常事。初一至初二的八次考试中,女儿七次是全年级第一。初二一次考试, 7门课满分700分,女儿考了686分。儿子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高二以后进步的速度惊人。两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那么多骄人的成绩,我们从来没给过他们任何物质奖励。孩子每次拿回成绩单,我们总是淡淡的一句“非常好!”“太好了!”加上写在我们脸上的喜悦和满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就足以鼓舞孩子们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了。讲一个

9、故事: 一个名叫玛莉班尼的美国小女孩曾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弟弟戴维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他想问一问报纸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主持人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呢 西勒库斯特也非常困惑。十多年来,他收到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上千封。每当拆阅这类信件,心情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在一次朋友的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因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

10、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由于过于激动,一对新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到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默地说:“右手已经够完美了,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没有必要再戴饰物了。同样的道理,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也是对恶人的最大惩罚。请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的奖赏吗?还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吗?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当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题目是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这封信在芝加哥先驱论

11、坛报刊登之后,不长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1000多家报纸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由于被人们普遍认可。 我之所以用较大的篇幅来转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质奖励,绝不是对孩子的最好的奖励,而那些没有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也绝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拥有的品德和精神。 当然,一个孩子的成长丰富多彩,适当的奖励也是需要的。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首先,不要把孩子的正常需求和学习挂钩。 比如,给孩子买衣服是他生活所需,而不是他的学习进步了多少;带孩子出去旅游是让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不是他当上了物理课代表的缘故;给孩子买篮球是为了增强

12、他的体质,和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一句话,不要在孩子的合理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 其次,少用物质奖励,但也不要滥用精神奖励。 多给孩子精神奖励,是针对物质奖励而言的,家长朋友要把握好这个度。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需要精神鼓励呢?答案是: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确信、持怀疑态度、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此种情况下,父母如能给孩子热情洋溢的鼓励,发自内心的赞美,孩子就会消除对自己能力的疑惑,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对自己的认可度。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一经稳定,父母就要节约精神奖励了。精神奖励一旦被滥用,孩子会认为父母嘴贫、虚伪。在孩子眼里,这样的鼓励、赞美是廉价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3、还会令孩子反感。 第三,淡然、坦然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面这些话读者朋友一定耳熟能详: “中考没有多少天了,你要一天当三天用!” “下次考试,你一定要提高多少名!” “咱家没背景,又没有钱,你只有发奋努力,不然你就等着出苦力了。” 这样做无形中给孩子施了压,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大家想一想,学校、社会、媒体早已把学习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考试已经被推向了重之又重的位置。孩子的精神像一张拉满弦的弓,绷得紧紧的。家长再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孩子怎么受得了?不少孩子的厌学情绪、心理异常都是学校、家庭、社会高压态势下的产物。 智慧的家长应表现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淡然。不强化分数、不渲染考试。面对睿智、开明的家长,孩子会在学习活动中心情坦然,学习时能集中精力,考试时能正常发挥。对成绩的淡然,并不是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负责任的家长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些具体帮助。这比那些脱离实际、瞎指挥、只知道喊空话、说套话的家长不知要强多少倍。 孩子是需要赞赏和鼓励的,但过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只能养成孩子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只有让孩子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成功感和喜悦感,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作为家长,与其费尽心机地奖励孩子,不如脚踏实地的走近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