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896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2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 刘德斌刘德斌 第一编第一编 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三讲第三讲 15001500 年左右的世界年左右的世界 在 1500 年前后,世界上并存着许多文明,但各个文明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 分散的状态之中,而且各个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 (黑非洲)和大洋州基本上与世隔绝,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在陆路相通 的亚、欧、北非,各文明之间才存在着大规模的、时断时续的交流和冲突。正是 在这一世界文明的核心区欧亚大陆,形成了三个彼此相对隔离、各具特色的 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

2、和欧洲秩序。 1 1 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封建大帝国,与周边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化联系,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过程中, 形成了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 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 建立了朝贡制度。 它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 其后被运用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 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层面,再后来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 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方面。 1500 年左右,明朝是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和文化与周

3、边国家建立起了 一种国际关系体系,维持了周边的稳定。这种关系既不同于近代的那种负有条约 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明朝并未出兵占领也未干涉其 统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态势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 而且诸小国处于依附地 位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 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为了显 示“天威” ,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赐予朝贡国的贵重 礼物多于它们所纳贡的礼物。这种朝贡贸易使朝贡国有利可图,因而乐于同中原 王朝进行这种交易,以至于到 18 世纪

4、明显增加了朝贡次数。但这种不对等贸易 加重了中原王朝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速了朝贡制度的崩溃。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 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与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 随之崩溃。 2 2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 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 教国家体系。在 1500 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Moghul Empire)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

5、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而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而直 接的影响。波斯的萨非帝国只是间接地与欧洲发生关系,在国际关系史上没有特 别重大的意义。莫卧儿帝国偏隅南亚次大陆,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微弱,后来逐渐 成为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 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 信仰来维系的,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16 世纪下半叶 以后, 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而衰,伊斯兰世界也在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内部动荡中 逐渐瓦解了。 3 3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 5001500 年)的欧洲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 中心的松散的宗教、政治关

6、系。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领域显得十分混乱,各种政 治实体如过眼烟云般轮番登场,它们几乎都与民族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与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 但 是,1500 年前后的欧洲政治版图宛如一件由一些小王国和公国、边境贵族领地 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但是却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没有一位世俗的或宗教领 袖能够一统欧洲。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的突出特征。因此说,此时的欧 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 1500 年前后的世界,东亚各国偏居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它们以中国为中心, 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 的联系

7、却广泛而复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历史表明: “尽管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在神学上有着共同的根源和亲和性, 然而相互对立的宗教和政治利益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却产生了一部对抗和战争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的欧洲经常发现自己处 于防御穆斯林军队进攻的地位,而且时不时地还要为生存而战。然而, 1500 年 前后, 在欧亚大陆三个不同地区的内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伊斯兰世界愈来愈 闭关自守,走向僵化,与此同时,西部的欧洲却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 欧 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第四讲第四讲 西欧的兴起西欧的兴起 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里, 欧洲人还看不出他们在未来的国际关系

8、中独领风骚 的前景。尽管欧洲人抱怨中世纪是“黑暗的一千年” ,然而,正是在中世纪的漫 漫千年里,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展开、 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 (特 别是西欧)的兴起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真切的现实,不再是飘渺的 神话。 1 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 为资本主义时 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 解放出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出现。 国家主义(statism)是一

9、种建设强大的国家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经济上 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政治上的加强王权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重要表 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弗利、 博丹和格劳秀斯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他们主要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神权国家 观念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所主张的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 表的神权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宗教改革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宗教改革派。 宗 教改革后,随着新教势力的发展,天主教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受到冲击和破坏, 专 制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方面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

10、的巨大束缚,为西欧在思 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准备,提供了必要条 件,尤其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另一方面, 文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 其中的宗教改革对 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丁路德发起的新教改革以及天主教 所做出的种种回应,无疑都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但它们引发的最明显和最直 接的后果,却是欧洲迅速分裂成不同的宗教体系,同时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 的旗号迅速开战。 ” 2 2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与中国一乱一治的王朝更替历史和延续数千余年的大

11、一统的封建专制传统 不同,欧洲(主要指西欧)的封建制表现为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在中世纪, 欧 洲并没有民族的概念,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然而,到了中世纪末期, 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渡的趋势。 民族君主国是15世纪到17世纪在欧洲 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它跟15世纪以前的城邦、王国、帝国都有很大 的不同。 这也匡正了我们把现代国家当成人类文明一开始就理所当然存在的错误 观念。在西欧民族君主国的形成过程中,专制王权的确立是最关键的因素, “王 权与民族重迭,这是西欧的特点” ,因此专制王权的建立是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 标志。 欧洲的民族君主国主要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

12、贵族斗争的过程中 形成的,也就是说,民族君主国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生活。 新兴的民族君主国拥 有中世纪国家所没有的税收,他们可以组建军队进行统一活动, 而且避免了骑士 阶层的壮大。 火药炸开了封建主的城堡,扫除了商路上的抢劫者和勒索者, 促进了 商业的发展,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君主国的实力。终于,在国内, 割据者 变成了专以献媚国王为业的廷臣;对外, 再也没有人承认国家之上还有一个“世 界政府”,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具备了。 民族君主国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不同。专制国家在原则上不存在对内政治, 因为大多

13、数国家得以维系靠的是一种封土封臣制的效忠感情。 但民族君主国由于 其本身得以建立靠的就是王权与某一集团结盟来反对另一集团, 因而王权的无上 性遭到了侵害。国王们不得不对付市民起义、城市自治,不得不在征税时同议会 或三级会议商讨没有他们的支持,国王就无法进行战争。民族君主国的的发 展也促进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将国家主权提升到了一个不 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16世纪)的民族君主国还不完全具备后来民族国家的 特点。 民族国家是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最终形式,是对共同 的文化价值、政治信仰、经

14、济基础认同的人民共同体,它是以拥有特定的领土作 为该整体家园为基础的。这一时期的民族君主国虽然具备某些条件,但还没有民 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因为专制体制下不可能对普通民众进行民粹主义的政治动 员,这种带来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只是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才被激发出 来。 3 3 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欧洲人提供了新的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 民族君主国 的兴起也为西欧的扩张提供了政治组织上的准备,同时,西欧在中世纪期间经济 技术的发展为西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欧洲经济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产量的提高、封建人身束缚的减弱、人口的 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15、。欧洲通过改进耕作技术和发展大面积耕种来提高农业产量。 大面积开发以前未曾耕种过的地区,又松弛了农奴制对人身的束缚。从14世纪的 由于粮食歉收、 饥荒和黑死病所造成的灾难阴影下走出来后, 人口也得到了增长。 欧洲本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贸易的发展。贸易不仅在欧洲内部,而且也在欧 洲和外部世界之间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变得习惯于并 依赖于外国的商品和市场。这就促使欧洲的商人去寻找新的产地、新的市场。 总之,15 世纪以后开始了西欧蒸蒸日上的时代,黑死病的创伤已经痊愈,长 期的战争也告一段落,西欧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人口大幅度增长。商业的发展 和农民得到人身自由为海外扩张提供

16、了一个松散的社会和易流动的人群。 航海技 术和地理知识的发展使远程航行成为可能。同时,新兴的民族国家渴望着海外殖 民利益,新教徒由于受到教会的迫害也向往一个新的自由世界。欧洲经济的持续 稳定发展,技术的进步革新,商务新技术的发明与改进,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兴 起在物质技术上确立了对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优势地位。 在以上诸多因素作用下, 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探险活动地理大发现开始了。 欧洲人致力于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除了促使欧洲兴起的诸多原因外,另一 个重要原因是穆斯林对东西方商路的阻碍和大西洋国家对地中海国家独占贸易 的不满。此外,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督教的十字军历史、世界宗教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的伟大构想、为信仰而战的献身精神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理大发现的另一个 重要结果是世界逐渐开始联成一个整体,各地区隔绝、封闭、独立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