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874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的衔接与过渡(一) 初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小学学习的飞跃,又是其初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初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基础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知识,初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分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小学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入手,因而学生进入初一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

2、文言文时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文基础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初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初一年级语文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30课,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六次,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自读课本课文82篇文章,另外还有名著导读三部。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有2000多字,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各有1000多字,文言文山市也有200字以上。同时,初中阶段作业、考试

3、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

4、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初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初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初一正常的语文

5、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初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文知识贫乏的问题,教师在初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字词积累、书法训练、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运用及通假字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古诗文的背诵和课外名言警句的积累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初一第一学期学生奠定了语文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初二初三碰到以上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6、: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初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初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语法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

7、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让学生明确阅读分

8、析记叙文可从三方面入手:记叙的六要素;重点记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风筝、羚羊木雕等记叙文,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片段作文,再写一般记叙文,逐渐培养学生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

9、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车薪。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肠刮肚

10、了。 三、针对初一新生学习要求的提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应该具备如下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 1、 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它包括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具备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等四种能力。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知和将这种认知运用于组织自己独立学习的实践,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浏览、精读、研读;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风貌;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证明、评价等能力。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3、

11、 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能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能整理笔记。4、 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手册,选择及使用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工具书、图表等);能根据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能力。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最关键的能力,是终身学习所必须的能力。5、 智力技能。它包括:学会观察;学会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学会思考和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保证知识信息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贯穿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因素。这五个层面,是初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学习素质,它包括了学习态度、

12、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三大内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用以克服以往某些学习技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训练,而一些重要的学习能力却被忽视,留下空白点的弊端。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可采取如下途径:1、 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培养“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时,要求:“争取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给学生讲清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做好参加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如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发现疑问用“?”做标记,并把问题写在书本的空白处,第二天上课提出、求解;当你在阅读课文时,发现到美点妙处,请用“”做标记,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当时

13、的启迪;在分析讨论课文时,你一定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和心理准备落在实处。2、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学案”,帮助他们由“学会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引导、训练才能形成。以往,学生学习语文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只知学了多少课文,不知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首要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因为这些“知识”更具普遍性,更带指导性。我们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上好一篇“教读”课文,以此示范。教学这类课文时,以教师引导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学案”:学习目的,即一篇文章所要

14、求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时代背景,即写作文章的历史环境。作家简介,即学生可以在课外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与该作家有关的材料。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目的)、层次结构、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设疑置疑,即分条写出疑难问题,准备在相互品评或问题讨论中求证。学习心得,即小结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备注,即收集相关材料,以及生字、词的音、形、义等内容。并且收集同类型或内容相关的美文,进行拓展阅读,供学生反复训练,获得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期间,以学生探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只“画龙点睛”作点拨。每课或每个单元安排一节“自学选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辅导。如

15、:学完课文春后,选学春天,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让学生学习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方法。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了课外的相关文章,教师切不可对学生所选内容擅做取舍,应尊重其选择,“因势利导”辅助学习,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将得到发展。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之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交流学习、小组互动学习和个人独立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学习。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16、,形成能力。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确定的一个基本尺度评判他人,并以此再形成较为合理、实际的自我评价标准。提供积极参与、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从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以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改变座位编排形式 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这样,既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注视的机会,通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融洽互动气氛,提高交流质量;又能强调小组的互助合作,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