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858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2 活见鬼 ▎北师大版[00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见鬼教学案例执教:大邑县子龙街小学 张桂芬 【教材课文】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停顿,读懂课文讲述的内容,知道世上没有鬼,不要无中生有,自惊自吓。2、利用工具书和译文读懂文言文,理解“值、盖、偶、因、趋、亟、踉跄、愕然”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撩、号”等字的读音。3、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文言文。4、结合文中对两

2、个人描写的语句,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练习扩写,努力写得具体生动。【教学重点】1、利用工具书和译文读懂文言文,理解“值、盖、偶、因、趋、亟、踉跄、愕然”等词语的意思。2、结合文中对两个人描写的语句,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练习扩写,努力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片文言文 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谈话: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到“活见鬼”: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顷刻之间阴云密布,有人惊呼“活见鬼”,明明记得亲手将作业本放进书包,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非常纳闷地低语“活见鬼”。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来读这个课题吗?3

3、、学生读课题。生1读“活见鬼”师评价:我听出了惊讶生2读“活见鬼”师评价:我听出了纳闷生3读“活见鬼”生评价:我听出了恐慌 4、课文里讲的“活见鬼”和刚才讲述的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生:老师刚才讲述的“活见鬼”是表示出乎意料,可是课文里讲的是一件事情。师:什么事情?生:一个人喝酒赴宴回家,误把另一个人当成鬼了。师:基本读懂了课文,真棒!评析:引入新课的形式很多,低年级主要以讲故事或者看图片等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本课的课前谈话却很平淡,从生活中离奇的、反常的、出乎意料的事情入手,让孩子们理解平时所说的“活见鬼”的意思,顺势指导孩子用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朗读课题。这

4、样看似平淡的导入方式一方面是根据高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结合本文的内容,可谓是开门见山,直奔重点,顺学而导。另外,还巧妙检查了预习,对预习认真的孩子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激励孩子课前主动走近文本。(二)检查预习师:其他的孩子,都预习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生:那我们来检查检查。师:这些生字,你会比较组词吗?出示PPT1(形近字)赴( ) 檐( )炊( )趋( ) 瞻( )吹( )顷( ) 愕( )倾( ) 鳄( )生:一组一组区别口头组词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亟、踉跄”, 多音字“号、撩”你会区别它们的读音吗?出示PPT2(易读错的生字词)踉跄 亟奔入其门 号呼有鬼 以足撩之评析:尽管已经是五

5、年级的孩子了,尽管孩子们已经自学了字词,但是,对于字形混淆字音易错的字,教师也要注意强调和点拨,这可见夯实基础重在平时。师:生字词的读音解决了,谁来读一读课文?生:读课文,其余孩子听,注意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生评价师评价师:要读好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出停顿,你试着在语句的停顿之处画上停顿线,好吗?生:自己小声读,画上停顿线。师:对着看一下,自己的停顿线画正确了吗?出示PPT3(画有停顿线的课文)。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

6、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生:画出停顿线,练习读。评析:孩子们课前预习就能达到读通顺,但是字音可能有误,停顿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此处要花时间和力气来指导。这也正是本堂课扎实的体现之一,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认为要让孩子正确流利读课文可不是虚拟的目标,要实实在在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有检查,有指导。(三)品读课文 练习表达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用怎样的方式解决?生1: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生2:可以对照译文生3:可以反复读生4: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师:用你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试着说说你对下列词语

7、的理解,出示PPT4值大雨、持盖自蔽、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亟奔入其门、俄顷、踉跄而至、 二人相视愕然评析:尽管有人说,小学孩子学习文言文只要了解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句理解,但是我依然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是这样,那孩子的理解就可能真的是囫囵吞枣,还有,小学高段如果了解一些常见文言字词的意思,对于后续的学习文言文是大有大有裨益的。因此,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采用查工具书、联系译文、问别人等多种方式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既是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为整体感知课文作好铺垫。师:现在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了,再读一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再和同

8、桌交流交流。生:自己读文言文,说意思,再和同桌交流。评析:前一个环节关注了关注了重点词,这个环节又注意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这样才能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同时,让孩子和同桌交流,看似简单,作用却不可小觑。一方面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另一方面则引导孩子取别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师:文中关键的句子好似一把钥匙,抓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篇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生:自主读,思考,勾画。师:谁找到了?生:我认为这个句子是“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评析:(引导孩子学习抓住关键句段,直奔重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师:出示PPT5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生:齐读找出的句子“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9、。师:围绕这个句子,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1:这二人是谁?生2:他们为啥相视愕然、大笑?评析:有人说“学贵在有疑“我非常赞同这观点,孩子能自主质疑,说明他用心思考,而且自己的译文,会是自己解决的不竭动力。而我在此处引导孩子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自主质疑,一方面巩固了上期开始训练的学法,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师:这二人是谁呢?你能用简洁的话概括吗?生:这二人分别是赴宴的人另一个人生:我可以概括为“赴宴者”和“投伞者”。师: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分别划出描写二人的语句,体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生:自读课文,勾画,思考,批注。生1:“持盖自蔽”写出了赴宴者的动作生2:“即投伞下同

10、行”写出了投伞者的动作生3:“久之,不语,疑为鬼也”写出了赴宴者的心理活动生4:“以足撩之”写出了赴宴者的动作生5:“愈益恐”写出了赴宴者的心理活动生6:“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写出了赴宴者的动作生7:“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写出了赴宴者的动作和语言生8:“遍体沾湿”写出了投伞者的衣着生9:“踉跄而至,号呼有鬼”写出了投伞者的动作和语言生10:“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写出了二人的神情师:这么精彩的描写,作者禁用一百来字就为我们勾勒了生动的形象,可见语言的简洁与凝练。评析:此处的设计在于引导孩子感受文言文虽短,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的动作神情等多个方面,反复品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潜移默化中感受文

11、言文这种国学的魅力。师:出示PPT6(四个提示,根据当时的情境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扩写。)n 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扩写成一段具体生动的话。n 久之,不语,持伞者(疑)在想 n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持伞者(恐)又想 n 被对方奋力挤之桥下,投伞者想 n 至炊糕者家,投伞者这样号呼 生:思考,想象,写话。师:巡视,个别指导。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生1:我来分享第一个内容:久之,不语,持伞者(疑)在想,“哎呀,这人半天也不声不响,我莫非遇到鬼了?这黑黢黢的夜!这不停下的雨!哎呀,太可怕了!”师:抓住环境写出了内

12、心的害怕,不错哟!生2:我来分享第四个内容,至炊糕者家,投伞者浑身湿淋淋的,脸色煞白,挥舞着双手,这样号呼“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我遇到鬼了”师:把人物的衣着,神情,动作都写得很具体,写人物的语言还使用了省略号,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及其恐惧的内心!相当不错!评析: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言语的理解和口头的表达,那么此时的设计就是言语的书面表达。此处的练笔,目的有三,一是巩固课文内容,二是训练想象,三是练习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写具体。师: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想象,再次读课文。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生1:其实世上是没有鬼的生2:鬼是迷信的说法生3

13、: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师:是呀“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如今,这道理人人皆知。可是在几千年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可贵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生1: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生2:冯梦龙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生3:她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师:孩子们了解得真多,老师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PPT7 冯梦龙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

14、“三言”。师: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练习背诵文言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评析:此处应该是本堂课的尾声了,我的设计是引导孩子了解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了解作者,增加一些文学常识,学习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同时布置练习让孩子背诵课文,讲故事,深化本课的学习。板书设计:活见鬼 持伞者 持伞 疑 恐 奋力挤 趋 告 投伞者 立 投 不语 遍体沾湿 号呼整体评析: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围绕文言文这一文体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集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从开课时候孩子的自学生字词语、自己尝试读课文,到课中的借助译文、查阅工具书、问同学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再到后面的展开想象,扩写

15、训练无一不是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展开的学习活动。2)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首先是结合译文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接下来是抓住重点词说说句子的意思,最后概括课文的内容;这一理解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词句篇螺旋上升,既训练了感悟理解能力,又培养了概括能力。3)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小练笔”的设计,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引导孩子根据文中的语句,结合当时的情境,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描写,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洁与凝练,以及对作者冯梦龙其人其作品的简介,都可以让潜移默化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