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664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史,(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史总体概述: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线索: 封建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第四阶段: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3、【阶段特征】 一、政治: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二、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三、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 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考点: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新思想的萌发;,【考点解析】 一、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1842年 2、背景: 中国 西方(英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 发展

4、的势头 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保守、落后、自给自足)(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原料) 3、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结果:英胜中败 失败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二、南京条约(1842年) 1、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影响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5、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3、重大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4、影响: 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实践上: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

6、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四、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2、指导思想: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 3、经过: 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1年,初步建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高潮(经过北伐、西征、天京突围,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落陷,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7、合绞杀下失败) 4、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和资政新篇(1859年),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不同:强盛时期、衰落时期; 核心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承认私有制); 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响; 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没有付诸实行; 反映了同一时代

8、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5、性质: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6、意义: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7、失败原因: 主观上: 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A阶级局限性: a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B时代局限性: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

9、遇到的新情况; 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8、“新”特点: 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 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五、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原因: 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中国的冲击。 其它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

10、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 解体过程: A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农村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D甲午战争以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解体主要表现: A中

11、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影响: 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社会结构的变动: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市场、劳动力); 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但是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2、近代洋务企业的创办: 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12、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积极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条件): 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产生途径:一是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代表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民族

13、工业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后天畸形” 影响:,六、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在广州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海国图志 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影响:,七、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3、主张:最初持“中体

14、西用”的思想,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4、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5、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规律认识 一、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阶段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 主要国家:英法美等工业强国和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 阶段特征: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

15、奥等国。,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 阶段特征: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 主要国家:美日两国。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 阶段特征: 政治上:美国“扶蒋”,扶持亲美势力; 经济上: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 主要国家:美国。,二、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和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16、;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3、从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美国“扶蒋”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原因和影响 1、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原因:目的相同;中国地大人多。 表现:八国联军等。 影响:中国孤立无援,加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2、甲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