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93627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旅游经济学教学课件作者谭为跃教学课件第五章节旅游收入与分配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收入概念及分类,旅游收入分配的作用,2011年中国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业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增长12%;入境旅游人数1.35亿人次,增长2%;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5700万人次,增长5%;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6万亿元,增长11%。,案例导入,一、旅游收入的概念 指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季、月为计算单位),从旅游产品的销售中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 商品出口流通与旅游流通之比较 商品出

2、口: 商品出口流通 甲 乙 国 国 货币支付流通 旅游产品出口: 游客流通 甲 乙 旅游产品出口 国 国 货币支付流通,第一节 旅游收入概念及分类,表明,乙国的消费者在本国消费甲国的商品,货币流向甲国。,表明,乙国的消费者在甲国消费甲国的商品,货币流向甲国。,旅游收入反映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和成果,旅游收入反映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 旅游收入反映了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果 旅游收入体现着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二、旅游收入的分类,国际旅游收入 旅 经营业务不同 国内旅游收入 游 基本旅游收入(吃住行游) 需求弹性不同 收 非基本旅游收入(边缘收入 其他) 商品性收入(提供实物的收入) 入 收入构成不

3、同 劳务性收入(劳务服务的收入),2007-2010年中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比较,单位:亿美元,第二节 旅游收入指标和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一、旅游收入指标 1.旅游收入总量指标 (1)旅游总收入 RT=R+Pe=( NP )+Pe 其中:RT为一定时期旅游总收入;R为基本旅游收入;N为旅游总人次;P为人均基本旅游消费支出;Pe为非基本旅游收入。 (2)旅游外汇总收入 RT=R+Pe=(NP)+Pe 其中:RT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旅游外汇总收入;R为外国游客的基本旅游消费支出;N表示一定时期内接待的外国游客总人次;P为外国游客入境后的人均基本旅游消费支出;Pe为外国游客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

4、出。,2.旅游收入水平指标,(1)人均旅游(外汇)收入 RT Ru N 其中:Ru为人均旅游收入;RT为旅游总收入;N为旅游总人次。同样,当N为接待的海外游客总人次,RT为旅游外汇总收入时,则Ru为人均旅游外汇收入。,Ru与RT结合评价旅游经营效果的几种情形:,RT与Ru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RT与Ru反方向变化: RT增大,Ru却减少。 RT减少,Ru却增加。 RT与Ru同方向,但不同比例变化 ;或RT与Ru不同方向,不同比例或同比例变化。,讨论:,RT Ru Rd 或 Rd N Da Da 其中:Rd示单位时间人均旅游收入;Da一定时期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平均停留天数;RT、Ru

5、、N含义同前。 反映该国或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旅游换汇率 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提供单位本国货币的旅游产品所能换取的外国货币的数量比例。 旅游换汇率指标反映了旅游外汇收入对一国或地区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大小。,(2)人均天旅游(外汇)收入,RT E RE RT 其中:RE为旅游收汇率;RT为旅游外汇总收入;E为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外汇支出总额。 (5)旅游创汇率 Ro C Ra 其中:C为旅游创汇率;Ro为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Ra为基本旅游外汇收入。 既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该国或地区旅游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创汇的能力和潜力。,反映

6、了一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立程度。,(4)旅游收汇率,二、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1.旅游者人数 2.旅游者消费水平 3.旅游者停留时间 4.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5.旅游产品的价格 6.外汇汇率变化 7.旅游统计因素,第三节 旅游收入的分配,一、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 1.概念: 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直接经营旅游业务的部门与企业中进行的分配。它体现着国家、企业、职工三者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2.分配结构: (1)一般旅游收入的分配流程 价值补偿生产资料的成本 旅游营 业收入 政府税收 旅游净收入 职工工资 企业利润,(2)包价旅游收入的分配流程,旅游者的包价旅游消费支出 出发地组团旅行社的营业收入

7、 本社的经营收入 国际或地区间交 通部门营业收入 生产资 旅游净 目的地接待旅 料成本 收 入 行社的营业收入 当地交通部门收入 住宿部门的收入 本社的经营收入 相关旅游部门和 餐饮部门的收入 企业的营业收入 旅游景点的收入 生产资料成本 旅游净收入 娱乐部门的收入 其他部门的收入,二、旅游收入的再分配,1.概念: 是在与旅游部门、企业相关的非旅游部门、企事业以及和其相联系的其他部门、企事业之间进行的分配。换言之,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它体现了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彼此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公共事业 政府税收 社会福利、旅游业、国家储备基 金等方面的开

8、支与投资 旅 游 净 职工工资商业、服务、金融等部门的收入 收 与支出 入 企业利润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开拓市场、 职工福利、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金融支出 贷款利息、保险金、租金等支出,相关部门收支,2.分配结构:,(3)旅游收入再分配的原因,为了满足旅游产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旅游从业人员和家庭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劳动力得以再生产; 为了满足社会综合发展的需要。,第四节 旅游收入分配的作用,一、国内旅游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 旅游收入刺激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旅游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平抑财政赤字; 旅游收入加快货币回笼,稳定国内市场; 旅游收入可扩大就业,稳

9、定社会; 扶贫致富,缩小差别。,旅游扶贫致富,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形式。在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在山区、半山区、荒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是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这些客观原因使这些地区保存了比较原始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和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所以在分析研究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时就会发现,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这种资源分布的特点,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村庄超过12 000个,有600多万人摆脱了贫困。仅贵州省旅游局所选择扶持的50多个民族风情旅游点

10、,就使3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旅游开发。可谓“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丰富一方生活”。,二、国际旅游收入分配的倍增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旅游倍增效应(旅游乘数效应) 外来资金“注入”到接待国或地区的经济之中,除部分资金漏损于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系统之外,剩余部分在本国或地区经济系统内渐次渗透(再花费),直至外来资金在经济活动中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时为止,从而刺激本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扩张、提升,达到倍增效应。 漏损 国外促销宣传、进口外国的设施设备、支付外籍员工工资及外资贷款的利息等。,2.收入增殖率,(1)含义: 每一单元外币注入到某国或地区经济之中,从而产生经济收入上的

11、相对的“倍增效应”。 (2)公式: 1 1 k = = 1MPC MPS 其中,k为增殖率,MPC为再花费比例,MPS为漏损比例。,案例与图示:,如某国某时期的旅游收入是1亿美元,其中,继续留在经济活动领域不断再花费的部分平均比例为80%,另外剩余的漏损部分为20%。则结果如下。,社会各部门不断再花费,直至花费为0时,社会累计总收入5亿美元,达5倍效应。,3.国际旅游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对经济的连锁作用,a第一阶段,直接效应阶段。旅游部门和企业在旅游初次分配中最先获益。 国际旅游收入通过外国旅游者在本国的旅游消费,最初注入旅行社、旅馆餐饮业、交通部门、游娱部门、电信医疗部门等,对这些部门和企业的产

12、出、收益、就业造成积极影响。 b第二阶段,间接效应阶段。为旅游部门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具有间接关系的企事业跟着受益。 直接获益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要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购进生产资料,政府部门要把旅游业所缴纳的税金投资于其他企事业、福利事业等,使这些部门和企事业在不断的经济运转中获得了效益。 c第三阶段,诱导效应阶段。在直接和间接中获益的部门和企事业再通过不断的消费、购买活动,又推动社会其他部门、企事业的发展。,旅游业巴厘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巴厘岛因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起旅游业就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游客大量到来和印尼旅游年的宣布而引起的旅游热潮使该岛的面貌大为

13、改观。 巴厘统计局每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自1969年以来,这个省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升高,增长的比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一个计划期间为10,第二个计划期间为12,第三个计划期间为9,第四个计划期间为8,第五个计划期间为85。在1994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亿美元,人均收入达到900美元(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这期间,巴厘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农业的重要性迅速下降,工业、建筑业和管理的重要性上升,贸易、交通和饭店业大幅增长。,由巴厘经济学家做的研究表明了旅游业在经济上的重要性:1983年,旅游带来的产值估计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lO3左右,1987年达到328,该研究的研究者认为旅游

14、的贡献很快会超过农业。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局的说法,1994年旅游业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的422,而农业只占28。此外,根据巴厘的一个经济学家的估计:旅游收人乘数从1984年的12上升到1994年的15,这在加勒比和太平洋的岛屿中处于平均水平。由联合国开发署为印尼政府做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巴厘经济的增长的一些现象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失业率低、增长带来的收入在人口中广泛分配、该岛贸易平衡的调整等都应归功于旅游业。印度尼西亚银行在Denpasar的分行所登记的外汇交易数量,从1970年的213万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2亿美元(巴厘旅游收入的估计数字),是印尼全国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

15、许多巴厘人由于农田短缺,收入不多,手工业成为第二职业,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全职为旅游者和出口工作。根据研究,到1980年止巴厘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78 500个工作机会。1980年旅游局估计旅游业直接创造了7 500个工作岗位。1987年旅游业高速发展时,估计有18 000个工作岗位:饭店11 000个、餐饮2 300个、旅行社和交通1 700个,其他3 000个。1994年,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7 000个:饭店32 000个、餐饮8 300个、旅行社1 800个、交通1 900个、导游3 000个。此外,还有很多或专职或兼职的为游客制作工艺品和服装的人。联合国开发署估计,1989年有310 000人(占总人口150万的20)在旅游相关部门工作。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另一个好现象是农村人口不再涌向城市,当地的农业无法养活的人口现在由手工业养活了,巴厘岛在服装、雕塑和珠宝生产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