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人物绘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559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世纪人物绘画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世纪人物绘画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世纪人物绘画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世纪人物绘画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世纪人物绘画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世纪人物绘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世纪人物绘画(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世纪人物绘画,中世纪艺术概述,所谓“中世纪”,就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大约145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止,前后大约一千年。 一开始,基督教的主张与罗马的统治是矛盾的。在政治观点上,基督教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世人的救主,而这必然威胁罗马的统治。在社会观点上,基督教提倡博爱、平等,这是对罗马的社会秩序的否定。因此,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不仅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中,大批屠杀教徒,迫使教徒到墓地秘密活动。后来,一方面,基督教竭力使教义与罗马的统治相容;另一方面,罗马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基督教的作用,对基督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

2、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不久,更把基督教定为国教,甚至宣布要镇压和处死异教。最后,宣布教权与君权,是两种并立的权威,教权高于君权。君主应受神圣的裁判,罗马主教被称为教皇。从此,整个罗马,甚至波及整个欧洲都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中。 中世纪的根本特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根本特点:艺术作品的主题是神。在中世纪的人们看来,神与人是对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所以,艺术应当表现神,歌颂神。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最完美、最神圣的存在,人们愿把最好的献给上帝。于是,作为神灵的居所教堂,人们不遗余

3、力的将其修缮为当时最完美、最神圣的建筑。中世纪建造的许多大教堂就堪称是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 巴黎圣母院就是中世纪教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宏伟的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它是中世纪最辉煌、瑰丽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也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形成了当时绘画艺术非写实、平面化的单一风格。以描绘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甚至,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人也被描绘成摆脱了世俗情感的、神化了的人物。 由于文艺复兴写实艺术观的影响,中世

4、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中世纪的艺术是黑暗的吗?不,不是这样的。艺术的发展,很像自然界花朵的开放。春天,迎春开放;夏天,荷花开放;秋天,菊花开放;冬天,梅花开放。各个时期都有它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面。史前艺术有神秘精美的岩画;古希腊有名垂千古的雕塑;而中世纪有辉煌无比的教堂。,中世纪绘画 为基督教服务的神圣艺术,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分裂为两部分:以罗马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称作拜占廷。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农奴、贫民的不断起义和蛮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于公元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

5、1452年,才为土耳其人所消灭。所谓“中世纪”(Middle Ages)是指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两个“高峰”之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仅从图像演变的历史来看,中世纪就是一个断裂地带,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写实消失了,无论是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中世纪的手抄本都因其装饰性而变得风格化。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共同培育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地下墓室壁画(是早期基督教绘画的主要形式。三个在火,窖中的人是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作品,那还是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年代。画面中三个受火刑的基督教徒仿佛借助了神力而逃离肉体的痛苦。同样表现受难场面,这幅画却完全没有拉奥孔。

6、作者仍然承袭了古希腊罗马的绘画风格,但他并不借此制造画面本身的视觉冲击力,他只在意对这个圣经故事的图解,他要将这个显示上帝慈悲和威力的故事通过象征的形象告诉不识字的教徒。 偶像崇拜一直是各类宗教颇有争执的一个问题。早期的基督教徒认为,如果以偶像来代表上帝,无疑会将刚刚摆脱蒙昧而信奉上帝的异教徒再次引入信仰的歧途,公元7世纪在拜占庭还发生了大型的“破坏偶像”运动。而公元6世纪末的格列高里大教皇却说:“文字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于是绘画走上了服务于宗教的发展方向,其自身的发展当然受到了限制。 公元6世纪意大利拉文纳的教堂镶嵌画图解了福音书的一个故事:基督用五个饼和两条

7、鱼让五千人吃了一顿饱饭。庄严,站立的基督左右各站了两个使徒,基督摊开双手,一边是饼,一边是鱼,没有多余的奢华细节,没有古希腊人那样戏剧性的描绘,画面构图单纯,一切都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这幅拜占庭镶嵌画与其说在向教徒讲述圣经故事,不如说更为了体现和张扬基督的永恒力量。画面上除了基督和使徒外,并没有画尽享福泽的人民,但基督威严的目光直透画外,让观画的人在单纯肃穆的图像中感受无边的威力。中世纪绘画的微言大义正体现于此。 镶嵌画是以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教堂内部的主要装饰。拜占庭镶嵌画和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共同营造了中世纪教堂圣灵神秘的氛围。除了前述的那幅作品外,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

8、他尔教堂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和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也是拜占庭镶嵌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上没有动作和变化的人物,比例被故意地拉长,而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在这两列人群的静立中传达出来。相比古希腊或古埃及的艺术家,中世纪艺术家更力图将他所感受的信仰的力量传达给观者。哥特式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镶嵌是以铅条分割构图,以小块彩色玻璃镶嵌其中,将抽象,中世纪人物绘画特征,中世纪绘画基本以人物画为主,主要是圣经故事画,而圣经故事画跟文艺复兴时期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除了风格不如文艺复兴时期灵动外,人物非常脸谱化,一味追求庄严肃穆,失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表情的描写。而且很奇怪,中世纪的绘画甚至对形体的把握也发展得非常缓

9、慢,人物动作普遍比较僵硬。可以称道的是中世纪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成就,中世纪绘画在色彩上还是比较明艳的,这也为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打下了基础。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由于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对人和现实生活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奴仆。为基督教服务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又由于基督教教堂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的中心,因而教堂建筑是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大多从属于教堂建筑,是建筑的附属品。这时流行的绘画,主要是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总的来讲,其艺术风格是非写实的,重在表现,即表现基督教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感受。因而,不注重

10、真实的空间的描绘,不注重真实的色彩关系,而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画家在用色上十分化,着力体现宗教意志和精神。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在中世纪遭到了破坏。从绘画题材上讲,欧洲中世纪绘画的题材十分狭窄,主要是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画。至于欧洲中世纪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如西班牙,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禁止表现人物和其他各种动物,极大地限制了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因而,伊斯兰教国家的匠师们将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以及各种植物、几何图案装饰上,装饰图案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古俄罗斯圣像画,公元14世纪时曾经有过许多希腊画家在莫斯科工作。公元13

11、44年,总主教菲奥格诺斯特聘请 希腊人为 莫斯科教堂画壁画。世纪末希腊人费奥凡来到莫斯科,他的绘画风格直接影响莫斯科的圣像 画风。 当时居于古俄罗斯画派领导地位的主要是鲁勃廖夫,他曾参予费奥凡的壁画绘制工作和圣障 的创作。圣障是俄罗斯圣像画的典范。在俄罗斯,圣坛和其他房间隔开,就是运用这种圣障 ,它是由圣像构成墙壁,圣像布满了整个祭坛的发券。在圣障下面的一层描绘了三位一体圣像。,彩色玻璃窗,哥特式教堂几乎没有墙面,而窗子很大,占满整个开间,是最适合于装饰的地方。当时不能生产纯净透明玻璃,却能生产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由于受到拜占廷教堂玛宽克镶嵌画的启发,工匠们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图画。这些

12、画都以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11世纪时,彩色玻璃以蓝色为主调,有9种颜色,都是浓重深暗的。以后逐渐转变为以深红色为主,再转变为以紫色为主,然后又转变为更富丽而明亮的色调。到公元12世纪,玻璃的 颜色有21种之多。阳光照耀时,把教堂内部渲染得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这正是上帝居住的景象,当人们注视物质的美丽时就能导致对神的理解。可以利用尘世的光辉引导信徒接受神的启示。可是,冲破神的迷雾,把天堂搬到人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正是工匠们的创造。晚期的彩色玻璃窗,万紫千红闪烁,分明洋溢着现实世界欢乐的情绪。,西班牙罗马式绘画,西班牙的罗马式壁画以粗线条表现人体的轮廓,造型刚劲有力,色

13、彩主要是红褐色,白色, 黑色和饱和的蓝色(通常是蛋彩),色调特别响亮。 公元12世纪时,西班牙有一种绘在木板上的画非常风行,这种画叫作“弗隆塔勒斯”。在巴 塞罗那博物馆保存有许多这样的祭坛画。“弗隆塔勒斯”在风格上接近同时代的壁画,但其 色调更响亮鲜明。画家们喜欢用朱红和金黄色调相配合,在这种调子的背景前、黑色的、粗 硬的,有棱角的人体轮廓线和衣褶显得非常突出。 西班牙的书籍插图艺术在罗马式时期最早的细密画,主要特征是刚劲的素描,饱和的色彩和 典型的黄色和深紫色的对比。具有生动的构图和梦幻般的气氛。,德国罗马式绘画,德国公元1011世纪的教堂壁画大多数已经被破坏,保存下来的有雷赫瑙岛的奥贝尔采

14、尔圣乔治教堂壁画。它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但没有神秘气氛。构图清晰,人物动作自如,姿式多样,下垂的衣褶线条柔和自然。画中的人物是用明暗调子画成的。尔后的壁画中不再有情节和复杂构图,人物布局亦自然,对空间理解接近现实。但是位于德国东南方教皇派中心累根斯堡附近教堂中的壁画就画得非常枯燥和抽象,带着一股冷漠的味道。 在德国细密画已呈现出繁荣局面,在修道院的文献和手抄本中制作已相当精美。在福音书中的插图接近拜占廷画风,但构图及形体造型更加生动,有明显罗马式美术特点。 到了公元12世纪,书籍的插图已不再是纯粹的宗教题材,而更多的是世俗题材,还出现插图年鉴和历史著作。从这些细密画的风格看,已接近哥特式的形式

15、,其中人的身体画得修长而柔软,都穿着当时而非古典式的服饰,不失文雅之风度。 新的内容给细密画的技术带来了变化,画风变得更加柔和了,这种细密画实际上如现代的钢笔画。,威尔顿双联画(英国)佚名画师,公元1395年,每幅45.7厘米29.2厘米(木板蛋彩)。,威尔顿双联画是西欧国际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作之一。该画因收藏于派姆布鲁克伯爵所在的威尔顿宅邸而得名。它由两联组成,左联描绘英王理查二世以及他的庇护神忏悔者圣爱德华、圣爱德蒙以及施洗约翰;右联描绘由众天使簇拥着的圣母与小基督,其主题是表现奄奄一息的国王即将告别尘世,圣母、基督与天使们正在迎接他的到来。画中人物显得优雅高贵、端庄虔诚,极善运用流畅准确的

16、线条;色彩富丽堂皇、钴蓝色锦袍与金色背景形成华美的对比;画面十分精致,特别是细部的一些纹饰都含有复杂的寓意,例如天使打着的红十字旗,旗杆顶部有一绘有不列颠岛的球形装饰,圣母脚边的花朵、天使长袍上绣的图案以及圣徒身上的织锦图案都是英国王室的象征 。,圣母加冕 (法国) 夏特尔大教堂 公元12世纪 490厘米236 厘米 (彩色玻璃镶嵌画)。画中的圣母头戴冠冕,目光端庄严肃,姿态沉静,与罗马式艺术中的圣母子造型传统有一定联系。该画色彩的调配浓丽深沉,富于对比性,虽然只用了紫、红、蓝、黄等有限的几种对比色,但由于画家的巧妙布置,画面同样取得了富丽堂皇、庄严神圣的色彩效果。,画中的圣母头戴冠冕,目光端庄严肃,姿态沉静,与罗马式艺术中的圣母子造型传统有一定联系。该画色彩的调配浓丽深沉,富于对比性,虽然只用了紫、红、蓝、黄等有限的几种对比色,但由于画家的巧妙布置,画面同样取得了富丽堂皇、庄严神圣的色彩效果。 12世纪上半叶,哥特式建筑开始在法国出现,在哥特式教堂中,墙面被缩小,窗户开始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修道院长絮热就极为推崇彩色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