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499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窗体顶端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

2、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窗体底端二、判断题窗体顶端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

3、,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对)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窗体底端三、名词解释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

4、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2、中朝官: 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

5、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9、议政王大

6、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

7、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

8、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四、简答题1、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2、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

9、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3、元代一省制概述。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

10、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4、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5、清代的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与明代内阁相比有那些变化。答:清代内阁与明代内阁相比并不具备中枢性质,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没有参预国家重大政务的权力,远远比不上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特别是军机处成立后

11、,内阁的票拟诏旨等权又为军机处侵夺。内阁大学士更无什么实权了,清政府往往还以此作为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6、列举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及基本特征。答: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掌是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大事;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军机处自雍正以后虽成为实际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权力机构,但它不是法定的正式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它没有正式的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点(位于皇宫内隆宗门附近);但军机处也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

12、上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皇权的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7、辽、金中枢系统概述。答:辽朝官制的特点是所谓北、南面官制,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北面官的中枢机构为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总领政务。辽北面官系统也设有北、南枢密院,北枢密院掌军事,南枢密院掌吏部。金代的中枢机构仿宋制而有所变化。金初,实行勃极列制度,勃极列在女真语中意为治理众人,是金朝的最高权力中枢。煦宗时,沿用汉制,废除勃极列制度,在中央推行三省制度,但实际权力集中在尚书省。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五、论

13、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中枢系统发展演变的线索。答案要点: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可以分为以宰相为核心的中枢系统和一般政务执行系统两个层级。所谓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中国封建官制中的中枢机构从战国到清,总体线索是由将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军机处。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职官制度也相应形成,将、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职权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以三公系

14、统为中枢核心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枢机构以三省制为主体、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均为荣誉性职位,无实权,无僚属。宰相机构为三省。唐朝立国后,上承隋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这种所谓二府制,构成宋代的中枢系统。明朝废除相权后为保证君权不至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的需要,内阁制开始产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清代的中枢机构几经变化,较为复杂,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仍为内阁。2、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

15、的关系。答案要点: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相权与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