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018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1、 壮丽多姿的地理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历史上通称为西域,“新疆”这名词是从清朝才开始出现的,取“故土新归”之意。新疆地形特点俗喻为“三山夹两盆”。三山为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间,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在新疆东部有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天然降水量15

2、5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2、 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大约距今10000年前,新疆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相当多的这一时期人类的遗址遗迹。七角井细石器文化遗址是新疆中石器晚期或新石器早期阶段的一处重要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搜集到这类石器标本近千件,但未见到陶片。这形象地说明,它们的主人当时还过着采集、狩猎为主体的生活。从遗址的细石器标本中可以看到,其石料选择、石器造型和打制工艺等,都与稍早的华北地区出土石器同属一个类型。 在新疆的

3、罗布淖尔地区、阿斯塔纳村北、交河故城沟西、木垒河东岸的遗址中,都见到过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细石器工具,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在一些遗址还发现了陶器,说明当时出现了相对的定居,发展起了农业和畜牧业。 距今3000年至公元前3世纪,新疆地区的许多文化遗址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出现了彩陶器、金器、铜器、铁器。而姑师人开始普遍使用彩陶器,任然从事畜牧业,但是有了较多的农业,出现了毛纺织、木器制作、烧陶、冶炼等。在对阿拉沟、五堡、艾丁湖的发掘中,见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漆器、丝织物、刺绣、铜镜等名贵物品,一些墓葬中居然见到了来自东南沿海的海贝。而在内地的古遗址发掘中,也大量见到来自新疆的玉石和各种名产。以上大量的

4、考古资料与文献相结合,明白无误地说明,从十分遥远的古代起,新疆地区与祖国内地一直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经济、文化交往。正式这种早已存在而且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汉代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基础。3、 张骞通西域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威胁汉朝边境地区的安宁。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为了联合大月氏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张骞通西域,使得西域的交通畅通。此后,天山南北第一次联成一个整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域的农作

5、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这条通道也由此被称为“丝绸之路”。此外,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还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西域的手工业,如陶器制造,毛纺织品,玉石制造业技术工艺俱有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新疆广泛流行汉朝的五铢钱,和田马钱以及安息银币等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业水平。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西汉末年,

6、外戚作乱,王莽篡权,内地政局不稳,天山南北各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统治了西域各地。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开始加强。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4、 突厥的崛起和衰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和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突厥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了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成

7、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贞观初期,唐朝打败厥,俘获颉利可汗,厥灭亡。对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以官职。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以良田美宅。这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势力强大,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都守它的控制,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征服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

8、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5、 回纥、回鹘与维吾尔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先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叶尼塞河上游至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人。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原住民,是维吾尔族的另一个主要族源。7世纪初,摆脱了突厥统治的回纥,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太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那是回纥人到中原经商的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并逐步定居下来。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取“回环轻捷如鹘”之意。受

9、到西域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风格多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那时的舞蹈分为雄劲的健舞和柔美的软舞。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唐代上流社会的服饰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回鹘衣装回鹘马”,成为当时长安、洛阳街市的一大景观。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部族所灭,回鹘诸部分崩离析,四处逃散。一支逃向中亚,成为组成喀喇汗王朝的回鹘部分;一支投奔吐蕃(河西回鹘);一支逃往安西(高昌回鹘),他们先后与辽朝、后周、宋、西辽保持了紧密的关系,或进贡、或臣属等;另外还有回鹘十三部从河西走廊南来依附汉族。此后喀喇汗王朝被花剌子模所灭;河西回鹘被西夏

10、所灭;高昌回鹘被蒙古大军征服,改称畏兀儿。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元、明两代,西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和开拓祖国边疆、繁荣西域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六、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在外来宗教传入之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10世纪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传到新疆,与当地原始宗教形成多种宗教并存局面。其中,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10世纪初传入新疆。“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者的意思,他

11、把“安拉”奉为伊斯兰教中的唯一神,他自己则宣称是安拉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由于伊斯兰教除了宣传宗教思想外,还提出反对高利贷,提倡救济贫困等一系列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愿望,因而深受下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主要经历了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三个时期,在这期间,祆教、摩尼教、景教已经消亡,伊斯兰教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渐取代佛教的地位,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编著的福乐智慧,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百科全书;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著的突厥语大词典,是第一部用阿拉伯文注释的突厥语辞

12、书,对研究中亚地区古代文化和突厥语族语言及其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阿曼尼莎罕收集、整理、编创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多种宗教文化的并存,充分体现了新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并存交融与发展互补的特色。七、清朝前期对新疆统治的加强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分布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中亚的部分地区,共分为和硕特、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朝,漠北和漠西

13、蒙古也臣报于清。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势力渐强,占据了天山南北,又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了天山北路。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大小和卓“虐用其民,厚敛淫刑”,不得人心。清军联合哈密回王、吐鲁番郡王,迅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1759年,清朝将西域更名为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并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追击和阻截,历尽艰辛,万里跋涉,终于回到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