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2990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历史选择题训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专题1.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我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 秦朝 B.汉朝 C.唐朝 D. 明朝3.武则天不惜动用酷吏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实行“重典治吏”,官吏枉法受赃80贯处以绞刑;雍正帝时,赃官的罪行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并下令:“丝毫林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古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B. 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C.为了强化皇

2、权,平抑穷富 D. 为了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4.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言息。 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的从 (康照)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 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5.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 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影响的史实有西汉 颁布“推恩令”唐朝 轻徭薄赋 北宋 杯酒释兵权”明朝 设立三司A. C. .6.数十年来,达赖十四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以下能驳斥达赖十四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元朝时由宣政院

3、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A. B. C. D.7.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8. 西藏是我国领土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府 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管辖。下列有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元朝时由宣政院统辖西藏地区清初确立册封西 藏宗教首领的制度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乾隆时期制定“ 金瓶掣签”制度

4、 A. B. C. D. 9.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A.废除宰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廷杖制度 D.设立军机处10.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11.军机处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A.皇帝的辛劳 B.皇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1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

5、被斩首,这主要反映清朝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13.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皇帝骄奢 挥霍无度 B.吏治败坏 贪污成风C.国库充盈 人民富足 D.国泰民安 经济繁荣14.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一时期在位的三个皇帝依次是:顺治帝 康熙帝 乾隆帝 雍正帝A B C D15.七年级(3)班的同学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进行了大讨论,下列记录了四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最准确的是A.概排斥西方事物 B.断绝对外贸易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16.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

6、”“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君主集权的加强17.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18.下列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有 秦朝推行郡县制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朝设三司 清朝设军机处ABCD19.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

7、响包括: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A. B. C. D.20. 下列关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B.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C. 该政策使得中外间断绝了一切往来 D. 广州十三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经济专题1.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 A隋朝的繁荣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2.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

8、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是对哪种瓷器的由衷赞美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4.“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5.唐朝时,一位农民要翻耕田地,他可以使用的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是6.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9、)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7.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8.徐来军在调笑令中写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他描述的农具是 A.青铜工具 B铁犁 C.曲辕犁 D.筒车9.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10.宋朝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A.海河流域 B.淮海流

10、域 C.长江流域 D.钱塘江流域11.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到的是A.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除夕夜,挂年画,贴桃符C.诵读苏轼李清照的词作品 D.研读八股文12.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他们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 国家统一强大 科技领先世界 社会生活气象万千A. B . C. D. 13.小宋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右图所示,不属于该主题的是14. 苏州盛泽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

11、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15.明清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B.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D.富人全部使用纸币从事商业活动1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唐朝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市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C.棉纺织业在清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D.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7.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12、,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A、湖南和广东 B、湖南和广西C、湖南和湖北 D、湖南、湖北、广东、广西18.清朝前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A.荒田的大量开垦 B.人口的快速增长C.天然植被的破坏 D.沉重的赋税19.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20.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

13、原因是A.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C.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21.两宋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的是A.淮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D. 东北地区专题:古代思想科技文化1.七年级(2)班的同学举办了唐诗小论坛,以下四位同学所说正确的是 A.甲说:李白的美称是“诗圣”B.乙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C.丙说:白居易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人称他“诗仙”D.丁说:唐代流传至今的诗歌有30 000首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3.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 苏轼 汤显祖 辛弃疾 白居易 李清照 曹雪芹A. B. C. D.4.“.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间.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这是一部著名戏剧的台词。请你判断这部戏剧应该是 A.资治通鉴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早发白帝城5.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发明了火药 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