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092576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 藏象 学说(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第三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 脏腑,第一节 脏腑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第三节 经络 第四节 体质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分类依据:依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生理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点: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内容:心、肝、脾、肺、肾,内容: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脏藏而不泻 六腑泻而不藏,以藏为本藏精、气、神 藏中有泻 泻不宜过,输精 泻浊,以泻为本传化水谷、浊气 泻中有藏 藏不宜久,藏精自养 藏水谷,精气不能久藏输脏 水谷不能久留传化,满而不能实,实而

2、不能满,脏腑藏泻的辨证关系,“脏腑藏泻”理论 的指导意义,病机,治疗,“腑病多实”,“脏病多虚”,“六腑宜泻”,“五脏宜补”,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形态特点:形态中空似六腑,内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奇恒之腑的区别,五 脏,内容:心、肝、脾、肺、肾的合称。经络学说中加心包络。,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称为“五神脏”。,概述,在五脏中,心的功能起着主导作用。,五脏之间的生理活动在相互依存和制约中平衡协调。,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 形态结构: 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心包围护,中有孔窍。 表里关系: 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

3、阳小肠经相络属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 系统联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通应于夏气。 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一、心,(一)概述,(二)心的生理功能,1、主血脉,主-主持、管理、主宰,脉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血之府”,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两大方面,血心脏及全 身的血液,主血(行血、生血 ),主脉,心行血:心气推动血行脉中,流注全身, 营养脏腑官窍 心生血:心火(心阳)将水谷精微化赤为血 水谷 水谷之精 入脉 为血 脾胃 心,心主血,营气 津液,生血:指饮食

4、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心主脉:脉为血之府 心气推动和调控心之搏动,使脉道通利, 血流通畅,心动应于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营气和血并行于脉中,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心气为主导

5、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 能正常的条件,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 脉象节律均匀,冲和有力,一息45至 心胸部感觉胸部舒畅,感觉正常,心主血脉功 能正常的表现,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常见病机:,面色淡白无华,舌色淡 脉象细弱无力 心胸部感觉胸闷、心悸怔忡,心血不足,面色晦暗,舌色唇舌青紫 脉象结、代、促、涩 心胸部感觉憋闷刺痛,心血瘀阻,面色红赤,舌色舌红点刺 脉象数 心胸部感觉烦热,心火亢盛,2、主藏神(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神的含义,心所藏之神,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 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心藏神

6、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功能正常的生理表现:,气血充盈 心主神志,精神饱满 神志清楚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神志活动正常,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失眠, 健忘,反应迟钝。 血热扰心,神明被扰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 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癫,狂,痫等神志病变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藏神功能失调常见病机:, 病理方面,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

7、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痫病大发作 (癫痫),肝风挟痰上蒙心窍,心藏神功能失调,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心),四肢抽搐 (肝),口吐涎沫 (脾),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肺),二便失禁 (肾),“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四)心的系统联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

8、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藏象学说中,心包络乃心之外围,当外邪侵犯心脏首先使心包络受病。 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络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也被称为脏。 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心包络:,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外应胸膺。 形态结构: 分叶器官,其叶白莹,质地疏松。 表里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功能:主一身之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代谢。 联属功能: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 在志为悲(忧),在液在涕,通于秋气。,肺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二、肺

9、,(一)概述,华盖-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 故称“华盖”。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 称“娇脏”。,肺为五脏之天明 绮石理虚元鉴,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素问痿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妇人大全良方,(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宣发,含义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生理体现,排出浊气于体外 运布津液至体表 宣散卫气达体表 输布血液于全身,肃降,含义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生理体现,吸入清气于体内 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 使血液聚会于肺 清肃呼吸道异物 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肺气的运动形式,1、主一身之气(主气,司呼吸),含

10、义:指肺具有主管呼吸之气、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含义:指肺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 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机理,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肺通过鼻窍通于天气,肺体清虚,形如蜂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宣发肃降,吸清呼浊,肺主呼吸之气,病理,肺气不宣:呼吸不畅,胸闷哮喘,肺气不降:呼吸不畅,咳逆上气,含义: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机理,表现:一身之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气的生成和运行,病理: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症,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尤其是宗气的生成。,2、肺朝百脉(助心行血),(1)含义

11、: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 肺的呼浊吸清将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 百脉输布到全身。,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经脉别论,结构上心肺相联,肺“聚会百脉”,主管血的清浊交换,生成宗气以助心行血,宣发肃降调节气机敷布调节血行,(2)机理,助心行血,(3)病理:,肺气不足,肺气壅塞,心行血不畅,血行瘀滞,肺:咳、痰、喘、闷胀,心:心悸、憋闷刺痛,(4)治疗:对于心血瘀阻的病证,将活血化瘀与益气、补 肺、宣肺、祛痰等方法将结合。,降津液濡养诸脏腑 肃降:向内向下通降 浊液下输于肾,经气化为尿 津气下行,助大肠传导,3、肺主行水(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12、),(1)含义:又称“肺通调水道”,指肺气对体内津液的输布、 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2)机理,濡润头面诸窍及皮毛肌腠,宣发:向上向外布散 呼气排出部分水液,外达皮毛排出汗液,肺为水之上源,“开鬼门”法 “提壶揭盖”法,(3)病理,肺失宣散无汗,水肿(颜面尤甚),肺失肃降小便不利,全身水肿,肺失清肃痰饮,咳喘,(4)治疗:宣肺利水,(三)肺的系统联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解剖位置: 位于中焦,腹部偏左,外应于大腹。 形态结构: 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表里关系: 与胃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

13、主要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系统联系: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 为涎,通应于长夏之气。,三、脾,(一)概述,(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含义: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 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生理上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病理上同时出现,相互影响,运化食物,含义:指脾对水谷的消化和对精微物质的 吸收、转输作用,机制,磨谷消食,吸收精微,转输精微,在脾气主持下,于胃肠中进行,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自身散精灌输四旁,生理表现:脾气健运消化功能正常 精微物质充足,病理变化:脾失健运,运化失职:纳呆、腹胀、 便

14、溏,精微乏源:倦怠、消瘦、 面色无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特性 脾气主升,含义: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包括升 清和升举内脏。,脾气升清,含义: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 于心肺及头目,以营养濡润全身。,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气升清,胃主降浊,生理意义,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脾气升清,升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 生理表现 升清于头面头目清爽 升津液于口为涎润口腔,助消化,病理意义:,精微不升,清窍失养: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清气下走,清浊混杂:便溏、泄泻 浊气不降,壅滞中焦:腹胀满闷,脾不升清,脾气

15、升举,含义: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 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生理:脾气升举气机和调,内脏得举,病理:脾升不及,气机趋下:腹部坠胀,便意频频,气机下陷:久泻脱肛,胃下垂, 子宫脱垂,气血亏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含义: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 停聚,以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生理作用。,脾气散精,输布全身,濡润五脏六腑,脾气健运则水液布散通利,无水湿之患,凡水液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运化水液,机制,脾气健运-水液代谢正常,机体得到滋养,无水液停聚,生理:,脾失健运-水液停聚不化,产生水湿痰饮、水肿、泄泻,病理:,健脾燥湿,渗湿止泻等,治疗:,“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水饮,肺,肾,津液,肺气宣发,肺气肃降,气化蒸腾,气化为溺,水之下源,水之上源,水之枢纽,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含义:指脾运化水湿,以阳气为用, 欲求干燥清爽而恶湿困的特性。 机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生理意义:“脾燥则升”。 病理意义:“脾生湿”、“湿困脾”。 治疗:健脾与利湿同用。,2、主统血,(1)含义: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 逸出脉外的功能。,(2)机理:主要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与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藏营化血脾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