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92562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偏瘫痉挛期康复训练 与超声引导下肉毒素注射技术,康复医学科,痉挛期的康复治疗,痉挛期是相当于中风发病后3周3个月左右的一段时间,相当于 Brunnstrom24期。,主要问题,肌肉痉挛 腱反射亢进 异常的姿势反射 异常的运动模式,偏瘫的痉挛模式,定 义,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 痉挛定义: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所谓痉挛的速度依赖即为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的程度)也增高。,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联系与区别,非神经性因素则表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成分和肌肉的粘弹性成分的改变,尤其是

2、在肌肉处于拉伸或缩短位制动时。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因神经性因素造成肢体处于异常位置,并由此导致非神经因素的继发性改变。 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张力过强(被动拉伸时阻力的增加)是神经性因素和非神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痉挛与肌张力过强的联系与区别,肌张力过强时的阻力包括动态成分和静态成分。 动态成分为肌肉被动拉伸时神经性(反射性的)因素和非神经性(生物力学的)因素所致的阻力。 静态成分则是肌肉从拉长状态回复到正常静息状态的趋势,为非神经性因素。 神经性因素表现为肌肉运动单位的活动由于牵张反射高兴奋性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痉挛、折刀样反射和阵挛皆属此类。,痉挛与其他限制关节活动因

3、素的区别,痉挛应与如下症状体征相区别: 肌肉或关节疾患造成的肌强直、肌肉挛缩、肌腱挛缩或关节囊紧张; 外周神经或脊髓病变造成的痛性痉挛(即为一种阵发性的和自发性的、迁延一段时间、并伴有疼痛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收缩)、破伤风强直、搐搦; 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造成的僵硬、迟发性运动障碍等。,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治疗目的,打破上肢的屈曲、内收痉挛模式 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促进各 种随意控制的分离运动,提高平 衡能力,完成坐位站位的转换, 达到坐位级平衡或级平衡。,治疗原则,应在神经生理、病理学理论指 导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 运用促进技术(神经生理学疗法), 尽可能的降低痉挛程

4、度,使联合反 应、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 运动、自主运动的大方向发展。,训练目标,抑制痉挛 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促进关节分离运动,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基本动作,训练计划,关节被动运动 肌肉持续牵张训练 肢体负重训练 躯干控制训练 矫正异常姿势,痉挛期的治疗,神经肌肉促进:对抗痉挛模式,建立正常 运动反应(Bobath、Rood、PNF) 肌力训练 躯干肌、上肢伸肌、髋带肌、下 肢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 协调性训练 闭链训练为主 医疗体操 中级操双侧为主 肌肉牵伸 上肢屈肌 、下肢伸肌 平衡训练 坐位2-3级、站位1级 步行/转移 步态训练、床椅转移 支具 对抗痉挛,控制关键点,肩部,头颈部

5、,胸骨柄,拇指,骨盆,膝部,拇趾,关键点,分指板,抑制上肢痉挛,抑制下肢痉挛,正确坐位,坐位平衡分级,1级平衡:静态坐稳 2级平衡:自动态坐稳 3级平衡:他动态坐稳,坐位平衡训练,1级静态平衡、2级自动态平衡、3级他动态平衡。 患者体会坐位的感觉或用镜子矫正坐位的姿势,然后训练从有依靠到无依靠坐,由坐在靠椅上到在凳子上。 学会在坐位作前后、左右改变重心,加强患侧承重练习及左右交替抬负重练习,以后在坐位下向不同方向取物即自动态平衡。 在外界推动下保持坐位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练习)。,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平衡训练,踏车训练,肌力训练,上肢肌力训练 被动助力主动抗阻 下肢肌力训练 被动助力

6、主动抗阻,中级医疗体操,适应范围:偏瘫痉挛期(肢体偏瘫功能3-4级) 目的:强调患侧肢体的助力或主动活动,以打破偏瘫肢体异常痉挛模式,促进肢体协调、分离活动的出现。 搭肩上举、对角击掌、耸肩环绕、合掌夹肘、翘腿摆动、左右摆髋、夹腿屈伸、单腿半桥、抗阻伸肘共 9节,痉挛的物理治疗,热疗 冷疗 按摩 牵引 夹板,痉挛的热疗,热是首选的物理因子,热疗的解痉原理,加热缓解组织粘滞性,增加延展性,利于缓解痉挛 加热使粘滞性减少则牵拉损伤的可能性减少 加热减低神经的兴奋性,减少疼痛致反射性痉挛 其他:热减少刺激和疼痛;镇痛;软化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僵硬,热治疗的种类,浅表热 传导热:水疗、蜡疗、沙疗、化学

7、热袋、电热毯、热膏药治疗 表浅热 辐射热:红外线、远红外线、干热箱 深部热 内生热: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超声波,抗痉挛中的冷疗,冷疗的方法 冷水冲洗 冰敷 冷袋 制冷气雾剂,冷疗的抗痉挛机制,镇痛,较少疼痛感受器和神经末梢的兴奋性; 门控理论而减轻疼痛; 减少肌梭放电频率; 减少胶原酶活动而消除炎症。,痉挛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上肢近端及前臂肌痉挛治疗,箭头所指为肌腹区,在引导下给予肉毒素,四肢瘫患者内收肌群的肉毒素注射,血友病脑瘫患儿肌痉挛肉毒素注射,超声引导下痉挛性斜颈肉毒毒素治疗,超声引导下痉挛性斜颈肉毒毒素治疗,痉挛肌直径增厚变形。,超声引导下痉挛性斜颈肉毒毒素治疗,超声引导的下肢肌群和肩胛下肌治疗,TRAVEL NOTES,July 10, 2015,TRAVEL NOTES,July 10, 2015,超声定位,7号腰穿针穿刺并注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