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2303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1、 教育学及其发展 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 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 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 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概念:

2、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 后的

3、教育等几个阶段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 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

4、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

5、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2)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

6、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

7、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8、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要求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赦功能3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赦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9、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激励功能;3. 评价功能;4. 指导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教育无目的论4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智育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3发展学生智力。体育任务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2

10、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技能技巧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4培养良好的品德。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11、,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九、课程 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 课程开发的含义;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

12、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4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功能:(1)指导教材编写;(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

13、教师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1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

14、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4)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课程资源的特点: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七、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

15、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8、 教师与学生 (1)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1教师的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 2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2) 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 (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