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92111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附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过关检测(四)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衡水中学摸底)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中枢机构有一定约束作用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削弱君权得到了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中枢机构对皇帝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朝政混乱,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

2、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2(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

3、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项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项错误。3(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B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

4、,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A项错误;行省制度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国家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4(2019厦门一中返校考)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A北宋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中央集权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C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答案C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A

5、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5(2019北京牛栏山一中月考)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五分之四。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答案A解析王祯的农书中绘制有

6、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后代农书中所述农具大多以此书为范本,说明该书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答案为A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排除B项;“重农抑商”思想最早在战国时期提出,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2019宁波十校联考)下图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墨竹图,该图()A讲究布局,气势雄壮 B对比强烈,富有个性C吸收了西方绘画特色 D注重反映诗意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竹图是文人山水画,反映出中国绘画注重写意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气势雄壮,富有个性

7、,故A、B两项排除;墨竹图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没有吸收西方绘画的特色,故C项错误。7(2018中原名校联考)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答案C解析周敦颐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太极图说汲取了佛教“始终、生死、善恶”思想,吸收了道教“阴阳、动静、刚柔”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

8、显的信息体现儒学重建的标志,故D项错误。8(2019四川棠湖中学开学考)朱熹曾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降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指出:“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B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C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D儒学家提倡“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将儒学思想与日常的行为相结合,用儒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行为礼仪,由此可以得出世俗化的特点,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D项错误。9(2018云南澄江一中质检)宋人诗云

9、:“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D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解析由材料“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从“小麦”“大麦”“缫车”“织绢”等可知,经营方式多样,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手工产品的质量,排除A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B项说法错误;D项中“生活闲适”的说法与材料中的信息“有忙事”不符,排除。10“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

10、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 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 D元都大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通晓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都长安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没有夜市,故A项错误;唐都长安实行坊市分开的制度,也有严格的限制,故B项错误;宋都东京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元都大都不是该现象最早发生的时期,故D项错误。11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手工技术的传承有封闭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赡

11、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描述的是赡创造了墨,死后传技术给女婿,但因其女婿早亡,技术失传的故事,说明了古代手工技术具有不外传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官府对于私营手工业的干预,也没有体现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及官营、私营之间的发展情况的对比,故排除A、B、C三项。12(2018湖北黄石三中高三阶段检测)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万多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万多斤。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A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B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C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D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答

12、案B解析从材料“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万多斤”来看,广州的对外贸易比其他地区更为繁荣,反映出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故B项正确。从材料采取的措施看,不能说明海外贸易管理松懈,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是本国内的区域贸易,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道小题,13题26分,14题14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

13、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元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为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基层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至元七年二月,元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以自然村编社,50100家

14、为一社,设社长,专管农业。元朝明令限制蒙古贵族在封地内自行派遣官吏之权,不允许其在封地内横征暴敛。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1)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地方分权相互制约等。(10分)(2)特点:继承中国传统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中书省、行省制具有创新性;带有民族特色;注重基层管理。(

15、8分)(3)意义: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组织地方经济发展;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初步奠定了明清以后的地方政治格局;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依据“元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中书省直辖”“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等信息归纳。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14(2019江苏如皋调研)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